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特别报道
  • 11:能源前沿
  • 12: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观察
  • A7:市场·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B101:信息披露
  • B102:信息披露
  • B103:信息披露
  • B104:信息披露
  • B105:信息披露
  • B106:信息披露
  • B107:信息披露
  • B108:信息披露
  • B109:信息披露
  • B110:信息披露
  • B111:信息披露
  • B112:信息披露
  • 四季度信贷规模控制将面临压力
  • 美国重启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后果严重
  • 拿什么来擒获热钱
    这双肮脏的手
  •  
    2010年10月28日   按日期查找
    12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上一版  下一版
     
     
     
       | 12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四季度信贷规模控制将面临压力
    美国重启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后果严重
    拿什么来擒获热钱
    这双肮脏的手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拿什么来擒获热钱
    这双肮脏的手
    2010-10-2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亚夫

      ⊙亚夫

      

      如果把热钱比作一双肮脏的手,那么,今年以来这双肮脏的手总是一刻不停地到处乱摸,把投资市场、消费市场,直至一般农副产品市场搞得鸡犬不宁。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今年的热钱会显得如此亢奋?这双肮脏的手,它的力道又是从哪里来的?喜欢往哪里乱摸?这样的乱摸又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弄清楚这些问题,对于稳定城乡居民的消费预期、维护市场秩序、校正价格信号、保障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非常重要。同时,对于出台相应的治理措施,惩治热钱的嚣张气焰,防止热钱过度投机对市场造成严重干扰,直至调整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也很必要。

      首先来看,今年以来热钱都在哪些地方到处乱窜,这双肮脏的手一刻不停地都在乱摸些什么。一个明显的时间节点是,自今年4月份房地产调控新政出台之后,商品市场,特别是农副产品市场就开始不得安宁了。先是炒作大蒜、生姜、绿豆,后是炒作棉花、白糖、苹果。从蔬菜到食品到水果,都不放过。

      由于大量来路不明的热钱深入到田间地头,在粮食、蔬菜、水果,以及其他农产品市场到处流窜,使许多农产品价格猛然大涨,严重干扰了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正常消费。不仅如此,在一些特殊的消费市场上,比如玉石、翡翠等市场,近期也出现了异动情况。投机之风之盛之热,实属少见。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很多,其中有两点很重要。一是房地产调控力度加大之后,部分房地产投机资金感到了压力,开始逃逸出来,寻找新的投机机会;二是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间推行的宽松货币政策,导致流动性泛滥,而资金成本太低,炒作机会又多,遂引发投机热钱极度亢奋。

      而热钱为什么会跑到农产品市场,在粮食、蔬菜、水果等食品上乱摸呢?这也可以从两方面来观察。一是房地产投资市场受到挤压后,热钱便从虚拟经济环节流窜到了实体环节。而股市行情只是在最近才起来。当时的热钱还没有掉转方向。二是农产品市场虽然品种多、规模小,但影响民众广,又容易操控。

      一般来讲,农产品需求是一种比较稳定的需求。人们每天的食品摄入量基本上是稳定的,不可能大起大落。除非因为供给环节的原因,比如遭遇自然灾害等,会引起价格波动外,农产品的价格一般只能是一个缓慢的上涨过程。但现在的情况是,有相当一部分农产品价格急剧暴涨,表现十分反常。

      这种反常会有什么后果呢?

      其一,干扰了正常的消费需求。当农产品价格突然暴涨之后,最直接的就是对消费需求的影响。由于价格反常引起消费者疑虑,造成消费需求下降。即使是一些刚性需求,像蔬菜、粮食等也会因为价格离谱,造成消费者不快,影响消费情绪。不仅如此,更严重的还会促使消费预期变坏,诱发经济波动。

      其二,扰乱了价格信号。在正常情况下,价格是供求关系的反映。当供求之间达到某种平衡点时,价格就出来了。而热钱的突然造访,干扰了供求之间的平衡点,使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真实关系遭到破坏。尤其是通过囤积居奇拉抬价格的办法来牟取价差暴利,更会造成价格信号的完全失真,直至市场崩溃。

      其三,误导了农产品生产。由于在短时间内有大量热钱涌入,农产品价格又被拉升到诱人的高位,会给农民发出错误信号,引发农民扩大生产。而农产品供给一旦大大超出需求,就会导致供过于求、价格下跌,造成农民损失,并打击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致使农民减少生产,从而导致下一个季节的供给减少。

      其四,加重了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高低与农产品价格关系十分密切。由于农产品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所占比重高达三分之一,是权重很大的一类,因此,农产品价格的急剧暴涨,会给整个社会造成明显的通胀压力,进而影响宏观经济政策的贯彻执行,特别对货币政策的影响非常明显。

      由此来看,热钱到处流窜,特别是在实体经济、在农产品领域到处流蹿,它对老百姓生活的危害是非常明显、非常直接的,对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也是有直接干扰的。

      面对热钱的四处流窜,用什么方法来擒住它呢?一方面要管住货币供给,适当控制流动性,另一方面也要采取定向打击的办法,加强对热钱的监测、对相关市场的监管。只有这样,才能捆住那双肮脏的手,使经济运行回到正常轨道,使老百姓的生活免受热钱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