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黄蕾 李丹丹 ○编辑 陈羽
在参股保险公司上一波三折的工商银行,终于确定了具体投“保”方案,参股对象正是本报7月独家披露的金盛人寿。28日,工行与法国安盛、中国五矿就金盛人寿保险有限公司股权买卖交易达成协议。
随着工行投“保”路径的清晰,首批四家试点银行的投“保”面纱已全部揭开。而牌照到手后,四家银行如何利用自身网点及资金等优势盘活这些尚在亏损的寿险公司,打破市场对其收购后“换汤不换药”的质疑,无疑是业界最关注的,也是摆在这四家银行面前较棘手的难题。
三足鼎立新模式
不同于北京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的“一对一”收购,工商银行收购合资寿险公司金盛人寿稍显复杂。
此次,工行花费12亿元人民币分别接手了金盛人寿原始股东中国五矿和法国安盛的部分股权,交易完成后,工行、安盛、五矿分别持有金盛人寿60%、27.5%、12.5%的股权,工行显然握有控股权。金盛人寿由此更名为“工银安盛人寿”,工行将委任董事长负责重要日常经营,安盛委任总裁牵头一般日常经营,五矿则淡出管理团队,仅保留战略投资者低地位。目前此项交易的最终完成尚待相关监管机构的审批。
事实上,这种合资模式,在国内保险业极为少见。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主要原因在于安盛与五矿并无完全退出之意,“减股不离场”意在为今后继续投资留退路。“如果完全退出,那或许就彻底没有翻身机会了,原始股东还抱着大型中资银行进入将寿险公司做大后继续获利分红的想法。”
更进一步来说,如今的股权结构或许更便于日后新公司的经营决策。为业内所熟知的是,国内合资寿险公司的股权架构多是中、外资各占一半,“50:50”的股权架构决定了,谁说“是”都不算,谁说“不是”都算,因为每一方都可以否决对方。中外股东双方经营思路常现冲突。三大股东的新模式或许能起到平衡之用。
内部磨合或是坎
能“嫁”给财大气粗的工行,金盛人寿着实令不少同行艳羡。几乎在所有保险公司眼里,能够将保险产品“放上”工行网点的柜台,那就代表着保费规模的激增,很简单,因为在很多省市,工行的网点规模数无行能及。
庞大的营业网点和客户群,正是这些中小保险公司傍上大型中资银行的主要驱动力。从已经更名改姓的交银康联人寿来看,其显然已经体会到银行资本进入之后所带来的业务提速。凭借着控股股东交行的网点优势,交银康联人寿数月来的保费收入呈现爆发式增长。
工行董事长姜建清昨日在签约仪式上也表示,工商银行在网点渠道、客户基础、品牌影响力等方面的优势将有助于金盛人寿的发展。虽然此次入股金盛并没有制订保险产品销售的排他性协议,但此次毕竟是工行唯一的大比例地投资保险公司,因此工行会全力地支持金盛的发展。
对于银行的发展来说,姜建清认为,此次工行入股金盛是推进综合化经营战略,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一站式的服务也是全世界大型金融机构共同的发展方式。
不过,爆发式成绩单的背后,却难掩成立之初不可避免的磨合之困。以交银康联人寿为例,据知情人士透露,该公司就在薪酬制订、人员调整等方面出现了股东方与原管理团队之间的磨合问题,内部传闻称,作为职业经理人身份的该公司总经理萌生退意。
业内人士表示,银行系保险公司开业1年内的磨合期将是一道坎。在银行资本进入保险业的同时,必定会有许多银行管理者的加盟。正所谓“隔行如隔山”,两个原来不同行业的高管团队初次共事难免会在经营策略上产生分歧。一旦分歧加重,令双方的优势难以形成合力,甚至导致银行系保险公司内部矛盾升温。如何化解内部磨合,使“1+1≥2”,将考验新管理层的智慧,因为这将影响新公司的市场定位以及经营策略的连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