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融资
  • 11:上证零距离
  • 12:人物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观察
  • A7:市场·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产权信息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未富先老”警示了什么
  • 期待“布雷顿森林体系Ⅲ”适时登台
  • 向央企征收红利
    还需解决三道难题
  • 三成大型房企负债率超70%
  • 提高通胀容忍度之议不合国情
  • 华为“传位”冲击波
  •  
    2010年11月9日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6版:观点·专栏
    “未富先老”警示了什么
    期待“布雷顿森林体系Ⅲ”适时登台
    向央企征收红利
    还需解决三道难题
    三成大型房企负债率超70%
    提高通胀容忍度之议不合国情
    华为“传位”冲击波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提高通胀容忍度之议不合国情
    2010-11-09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刘向东

      ⊙刘向东

      

      在国内物价结构性上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大幅度攀升以及去年CPI的翘尾因素的作用下,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7月至9月连续高于3%目标警戒线。同时,近3个月人民币对外升值约2.6%,加上美国的政治压力,具有很强的升值预期。尽管人民币升值可部分抵消进口商品价格上升压力,但在全球定量宽松的背景下,由此引发大规模外资融入,被动强化国内通胀压力。在人民币强势升值预期下,如何管理通胀预期,将是今后政策制定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对中国物价未来走势的分析看,CPI峰值可能延缓至10月前后。虽然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近4个月出现连续下降,但未来仍具有上涨的压力。因为影响价格上行的因素还将起主导作用,PPI可能年底或明年初出现反弹。而经验表明,PPI对CPI非食品部分具有传导作用,今年上半年PPI大幅度上涨,导致三季度CPI非食品部分并未下跌,CPI上升势头延续。考虑到目前PPI处在下行通道,CPI仍有上升空间,预计年底两者形成的“倒剪刀差”将会收窄并接近零值,随后PPI可能先于CPI出现回升,明年初两者差距将可能再次拉大。笔者据此预计,明年特别是上半年将会迎来真正的通胀考验。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按可比价格计算,前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10.6%,比上年同期加快2.5个百分点。其中,三季度GDP增长9.6%。在这样的高增长背景下,有专家认为,我国应当提高对通胀的容忍度,将按CPI设定的警戒线提高到4%至5%。而笔者的意见是,以我国的国情和居民消费结构,宁可提高经济增速下滑的容忍度,也不宜提高对通胀的容忍度。

      如此判断,原因有二。

      首先,国内物价受政府管制政策影响,常常价格传导不顺,比如某些商品出现批零价格倒挂,这些都难以反映到最终产品与服务价格中。在CPI“一揽子商品”构成中,食品所占比重较大,而能源、居住等方面所占比重较小,已不能真实反映我国通胀状况,客观上存在低估通胀的可能。

      其次,通货膨胀与资产价格泡沫都是货币现象。单从狭义货币供应量(M1)与CPI经验关系看,M1同比变动能较好地预先揭示CPI同比的走势。以往CPI峰值总是高于M1峰值,但是2010年却出现反常,CPI峰值远低于M1峰值,这就意味着过剩的货币大批流入了楼市,推高了资产价格。对比M1同比变化与房地产开发资金国内银行贷款的累积同比情况,可以发现两者走势极为类似,且房地产开发国内银行贷款累积增幅远高于M1同比增幅,这就表明很大一部分货币供应量流向房市。只是近期随着货币供应量有所收紧,流向房地产领域的信贷资金增幅出现下降,但由此带来的高房价并没有出现下降。目前,国内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8、9月同比上升分别为9.3%和9.1%,9月环比上涨了0.5%,房价上涨势头依然难以被遏制。在实际存款利率已连续8个月为负的负利率格局下,如果抬高通胀警戒线,将会造成更高的通胀预期,致使货币政策陷入更严重的困境之中。

      毫无疑问,治理通胀和房价泡沫短期内仍是头等大事,可能成为明年宏观调控的重点。因为同时出现通胀和房价泡沫,比仅是通胀更具危害性,因此,今后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是坚持以国内物价和产出稳定为目标,既要遏制国内资产价格过快上涨,又要防范通胀风险加大,难度极高。

      笔者为此提出应对通胀压力的两点建议:

      第一,货币政策调整仍是应对通胀的最好措施。今年上半年央行曾三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10月11日再度上调工行、中行、建行、农行、招行、民生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自10月20日起,央行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34个月来首度加息。由此看来,收缩流动性、控制通胀恶性发展已成货币政策调整的首要目标。今后一段时间,采取差别化的弹性利率政策或是更合适的选择,必要时浮动调整利率,实行利差补贴等,并辅以公开市场操作,适时适量回笼货币,抑制信贷膨胀,限制过量流动性进入房市。

      第二,调整商品供需结构也是抑制通胀的必要手段。比如采取严格财税政策抑制资产价格泡沫,加快增加保障房建设用地;比如采用多渠道增加国内粮食、猪肉、大蒜、食糖等食品供应,依法严惩游资囤积炒作行为;再如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理顺价格传导机制;还有,增加民间投资渠道,向国内资金开放金融与实体市场,尽力引导社会资本和新增信贷流向实体经济等等。 (作者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