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广告
  • 4:焦点
  • 5:产经新闻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价值
  • 11:理财一周
  • 12:车产业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观察
  • A7:市场·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险资四天赎回基金超百亿 静待政策明朗
  • 股市大跌大宗交易减持意愿减弱
  • 野村资产管理仲野徹:A股市场仍有上涨空间
  • 摩根大通李晶:A股2011年将震荡上行
  • cnstock
  • 货币政策应转向“稳健”
  • 每日关注
  •  
    2010年11月19日   按日期查找
    A1版:市 场 上一版  下一版
     
     
     
       | A1版:市 场
    险资四天赎回基金超百亿 静待政策明朗
    股市大跌大宗交易减持意愿减弱
    野村资产管理仲野徹:A股市场仍有上涨空间
    摩根大通李晶:A股2011年将震荡上行
    cnstock
    货币政策应转向“稳健”
    每日关注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货币政策应转向“稳健”
    2010-11-19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庄健 ○主持 于勇

      ⊙庄健 ○主持 于勇

      

      伴随通货膨胀压力的日益增大,我国的货币政策正面临由“适度宽松”向“稳健”的过渡。

      自今年7月份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就连续四个月超过3%这一年初确定的全年通胀目标。10月份,CPI同比上涨4.4%,涨幅创25个月以来的新高。据分析,推动CPI上涨的主要动力是食品价格和居住价格,10月份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0.1%,为CPI贡献了74%,居住类价格上涨4.9%,为CPI贡献了16.6%。近日,商务部的监测数据显示,11月上旬,全国主要粮食、蔬菜、肉禽蛋等食品价格仍呈持续上涨态势,说明11月份CPI增幅很难下降。10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同比上涨8.6%,尽管涨幅比上个月缩小了0.5个百分点,但环比仍上升0.2个百分点。

      一般来说,导致通货膨胀水平上升的因素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需求拉动、成本推动和输入性通胀。从需求拉动的角度看,尽管今年以来由于自然灾害频发影响了粮食、蔬菜、水果等的供应,但仍以季节性波动为主,从总体上看供应紧张状况并不明显。可以说,自年初至今,众多小宗农产品(如绿豆、大蒜、生姜、糖、苹果等)价格持续攀升与供给偏紧关系不大,更多的应归结为大量游资的炒作。从成本推动的角度看,今年以来因各地最低工资标准上调、部分地区劳动力供给短缺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另外燃料、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特别是原油价格上涨,也导致粮农生产成本的增加。从输入性通胀因素看,一是国外宽松的流动性推升了国际能源、原材料和大宗商品价格,中国进口能源、原材料和部分大宗商品的成本因而升高;二是部分国家因干旱所引发的粮食减产,推高了国际农产品价格,在直接影响中国进口农产品价格的同时,夜通过比价关系影响了国内相关农产品的价格的上涨;三是由于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货币宽松而经济复苏缓慢,大量投机性短期资本(热钱)大量流入国内参与各类炒作,加剧了国内通胀的压力。

      尽管目前通胀水平的上升与众多因素有关,但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是去年以来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所释放的流动性过剩。去年全年新增贷款9.6万亿,创历史新高;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也高达27.6%。今年前10个月,新增信贷近7万亿;M2总量达69.98万亿元,超过10万亿美元;而经济规模比中国大近3倍的美国,M2总量还不足9万亿美元。流动性就像水,哪里有价值洼地就向哪里流,无论是需求拉动、成本推动还是输入性通胀,没有过剩的流动性,通胀就涨不起来。所以控制通胀的关键就是拧紧货币、信贷过量发放的“水龙头”。

      自年初以来央行就开始通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四次)、加息(一次)和公开市场操作(如发行央票多次)等一系列手段收紧流动性和控制贷款发放,但消费价格上涨势头却逐月加剧,原因不在于收紧流动性和控制贷款发放的货币政策有误,问题可能在于力度不够和政策指向不够明确。在10月份CPI数据公布之前,货币政策调控的重点都是房地产价格,对实现全年3%的通胀目标持有很强的信心,宏观调控在处理“保增长”和“防通胀”的平衡方面,更多地偏向前者。现在看来,中国经济今年实现10%左右的增长将是大概率事件,明年经济实现9%左右的增长也有较为扎实的基础。在此背景下,宏观调控的重点应由“保增长”转向“防通胀”和“调结构”,而货币政策则应由“适度宽松”转向“稳健”或回归常态。

      按照上述思路,为防止通胀水平进一步走高,当前除认真落实诸如确保农产品市场供应、增加对经济困难户临时补贴、加强监管和维护市场秩序、严惩恶意炒作等一系列微观管理措施外,还要进一步采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基准利率,加快公开市场操作和直接窗口指导等宏观调控措施。

      (作者系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