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特别报道
  • 3:焦点
  • 4:要闻
  • 5:特别报道
  • 6:产经新闻
  • 7:财经海外
  • 8:观点·专栏
  • 9:公 司
  • 10:公司纵深
  • 11:理财一周
  • 12:特别报道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观察
  • A6:市场·期货
  • A7:信息披露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问题国家”不断冒头 欧洲央行或被迫救市
  • 明年宏观政策基调或瞄准防通胀保增长(上接封一)
  • 复苏拐点将至 美股年末“好日子”可期
  • 华尔街当心!
    专家人脉公司来了
  • 出口增速连降八个月 日本再开“印钞机”有理可循
  • 环球速递
  •  
    2010年11月26日   按日期查找
    7版:财经海外 上一版  下一版
     
     
     
       | 7版:财经海外
    “问题国家”不断冒头 欧洲央行或被迫救市
    明年宏观政策基调或瞄准防通胀保增长(上接封一)
    复苏拐点将至 美股年末“好日子”可期
    华尔街当心!
    专家人脉公司来了
    出口增速连降八个月 日本再开“印钞机”有理可循
    环球速递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华尔街当心!
    专家人脉公司来了
    2010-11-26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朱周良 ○编辑 朱贤佳

      ⊙记者 朱周良 ○编辑 朱贤佳

      

      美国声势浩大的股市“打黑”行动还未见明显成效,一个全新的金融业态却已一夜成名,那就是“专家人脉公司”。

      作为打击内幕交易行动的一部分,联邦调查局(FBI)本周逮捕了加州一家所谓“专家人脉公司”的高管。当局称,该高管曾帮助那些希望获取交易优势的对冲基金与来自上市公司的专家牵线搭桥,从而帮助促成了内幕交易。

      所谓专家人脉公司,其实是一种投资中介服务机构,后者往往建有庞大的专家人脉资源库,这些专家包括上市公司离职员工、教授、医生或其他专业人士。有了这些独到的资源,专家人脉公司可以安排那些有特殊需求的机构投资人从其行业内的重量级专家那里获得最专业的咨询顾问服务。

      尽管平时不受公众关注,但专家人脉公司最近几年的发展势头却相当迅猛。过去十年,美国专家人脉公司的数量增长了四倍。去年,这一新兴行业共实现近5亿美元的收入。

      作为一种主要针对机构的高端定制服务,专家人脉公司的收费相当高昂。那些为交易员提供信息咨询的专家,每小时的收费可达上千美元。而为了获得交易优势,很多基金仍不惜每年花费十多万美元,以获得享用专家人脉公司资源的权力。

      随着“打黑”行动的推进,专家人脉服务行业已成了美国监管部门的重点关照对象。很多时候,这些公司为对冲基金联系的行业顾问已远远超出了普通“专家”的范畴,而是来自上市公司的在职员工甚至是核心高管,后者掌握的很多信息绝对足以构成内幕交易。业内推测,接下来政府可能对这一行业展开更大力度的打击。

      不过,在笔者看来,不管监管力度如何加强,专家人脉公司这一新兴业态不会就此被“扳倒”,而是会继续加速发展。

      首先,专家人脉公司的出现有其必然性。一方面是对冲基金行业迫于日趋激烈的竞争,客观上需要获得更加私密和有决策价值的信息;同时,传统投行纷纷压缩研究部门,也为这类新兴投资顾问机构的崛起创造了空间。

      专家人脉公司不易驯服的另一重要原因,就在于该行业背后庞大的利益链。以控制着美国专家人脉资源行业六成市场份额的Gerson Lehrman为例,目前这家总部位于纽约的机构在全世界范围内储备的专家资源已超过25万,广泛遍及公司、产业甚至是国家部门。某种意义上说,专家人脉公司有些类似华盛顿的政治游说行业,其背后牵涉的利益群体之庞大,远远超出想象。所以,任何可能触及该行业根本利益的监管行动,都必将招致强力抵抗。

      所以,就算眼下被监管者盯上,诸如Gerson Lehrman这样的专家人脉公司却并不需要也没有惶惶不可终日。在笔者看来,真的需要担心的倒是那些华尔街的传统大行们。许多胃口难以被众多大行发布的教条化研报所满足的大型机构投资者,开始越来越多地转向手握独特资源的专家人脉公司。

      比如,最近一家被调查的对冲基金,就是通过用“软钱”(soft dollars)的方式向专家人脉公司付费。也就是说,这家基金将其原本可能通过传统投行经纪部门进行的交易,转到专家人脉公司旗下的类似部门,让后者赚取佣金。如此一来,专家人脉公司给传统投行带来的冲击,恐怕不仅仅是少卖几份研报,而是可能遭遇大型客户的全面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