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特别报道
  • 5:特别报道
  • 6:特别报道
  • 7:特别报道
  • 8:公司
  • 9:公司巡礼
  • 10:路演回放
  • 11:专版
  • 12:广告
  • 13:观点·专栏
  • 14:市场
  • 15:市场趋势
  • 16:开市大吉
  • 17: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8:圆桌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焦点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市场
  • A7:基金·观点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海外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 研究
  • A16:基金·人物
  • 坎昆的“碳权”角力
  • 为长期增长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 稳健:货币管理回归常态必然逻辑
  • 中药在欧洲面临生死劫
  • 股市稳健走牛依然可期
  • 巴菲特的遗憾
  • 外论一瞥
  •  
    2010年12月6日   按日期查找
    13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13版:观点·专栏
    坎昆的“碳权”角力
    为长期增长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稳健:货币管理回归常态必然逻辑
    中药在欧洲面临生死劫
    股市稳健走牛依然可期
    巴菲特的遗憾
    外论一瞥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为长期增长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2010-12-06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马 涛

      ⊙马 涛

      

      由于经济运行中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微观经济主体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会基于各自对经济前景的认识产生不同的时间偏好,这种偏好的产生就形成市场预期。但是市场预期毕竟是人类对经济未来的判断,受信息缺乏和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制约,一旦市场预期与经济实际运行有了偏差,整个经济就可能出现失衡。这种失衡的典型表现就是通货膨胀。素有“启动不灵、刹车灵”美誉的货币政策,是反通货膨胀的主要手段,它采取反周期调控,引导政府与微观经济主体博弈。

      如果货币政策能够得到微观经济主体的理解和信任,就会转化为较低的通胀预期,使通胀的治理成本大大降低,从而达成政府与微观经济主体的合作博弈。反之,一旦市场对货币政策失去信心,对未来通胀的预期就会增强,那么通货膨胀将会无休止地持续下去,这对宏观经济来说是非常危险的。所以说,反通胀,“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在经济失衡状态出现后,尽管随着时间的发展,微观经济主体能够根据不断获取的信息来修正自身的错误预期,改变先前的不当决策,使经济运行的各项指标回归到正常水平,但是市场自我修复的时间往往会比较长,并且在这段时间内还会产生新的不确定性因素。货币政策需要做的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工具,迅速消除经济的这种波动,让市场自我修复的时间尽可能缩短,不至于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后果,促使经济运行尽快回到正轨。而且在长期内,由于微观经济主体能根据以往经验和当时的经济情况对货币政策形成比较理性的预期,从而采取相应措施,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调控只能是短期行为。

      货币政策调控的短期性,决定了我国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物价稳定。我国自1998年放弃传统的信贷目标框架,转而注重于货币目标框架,实行真正市场意义上的货币政策以来,货币政策主要根据经济运行中的“过冷”或“过热”情况不断微调,并且侧重于总量调控。《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由于货币政策调控的对象主要是经济总量,无法针对于具体行业或部门,所以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有限,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缺乏直接性。此外,经济增长是长期目标,这与货币政策调控的短期性特征明显不协调,经济增长目标也不是货币政策能够独立实现的。货币政策只是通过控制基础货币发行等手段比较有效地稳定货币币值,保持物价稳定,进而稳定全社会价格预期,为长期经济增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为了使当前的通胀压力得到有效缓解,货币政策承担着积极引导市场形成合理预期的重任。随着微观经济主体的预期行为日益趋于理性,市场预期越来越成为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途径,这就要求不但要从宏观上继续完善货币政策调控体系,还要高度重视市场上微观经济主体对货币政策变化的各种反应。因此,为了降低货币政策反通胀的成本,提高货币政策预见性、科学性和有效性,我们还需要制定明确的货币政策规则,逐步调整货币政策框架,综合运用各种政策工具,加大调控力度和深度,向市场提供稳定的政策预期,建立动态一致的合作博弈关系。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