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翀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中国证券市场20周年这个历史节点,除了对市场发展的具体成就进行梳理和回顾之外,我们认为,针对方法论的厘清和总结亦属必要。
我国证券市场大概用了14年时间、花费了无穷精力,用以解决“是什么”,即资本市场“世界观”的问题。从党和国家一系列重要文件的表述来看,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经历了漫长摸索、随实践而不断提高的:1997年的表述是“股份制……社会主义也可以用”,摘掉了资本市场“试点”的帽子;到2002年,提出“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2003年,成为“大力发展资本和其他要素市场”;2004年,国务院发布九条意见,才将发展资本市场工作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相对于世界观问题的解决,我们则用了更长时间、集中更多精力探索着资本市场“怎么办”,即资本市场的方法论。“怎么办”这个问题,伴随了资本市场20年,期间麻烦不断、改革不断、成就不断。目前看,对于转轨体制下建设资本市场并保证其平稳健康发展,我国的方法论已经初步成形,必将对人类资本市场领域的文明进步形成启迪。
我们试图将这种方法论概括为:尊重国情,尊重规律。
资本市场依国情而成长
国情是孕育中国资本市场的土壤,中国资本市场紧依国情而生、而长。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说,“是中国经济改革和转轨的内在要求催生了资本市场,而资本市场的发展也始终立足于服务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重心由农村转移至城市,城市的改革重心就在国有企业。“这个时期,国企改革试行了多种方式,比如放权让利、扩大企业自主权方面的租赁制、承包制,资金来源层面的拨改贷,以及体制层面的股份制改革等等——当时股份制只是众多改革方法中的一种,并没有相对特别的地位。但是经过多年实践,事实证明,股份制是唯一成功、有效的国企改革方法。(下转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