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丁东 乐嘉春 周宏 金苹苹
在巅峰与谷底之间穿梭,牛熊转换,让投资者刻骨铭心。回首20年中国证券市场的艰难历程,“股灾”与“救市”这两个词时常浮现,相生相克、形影不离。在大悲中透着大喜,在大喜中蕴含着股民心酸的眼泪。股灾与救市贯穿了中国股市20年的发展史,成为新兴加转轨市场的最好注解,亦成为市场从草莽走向成熟的见证。
看得见的有形之手
333点,一个展现中国股市历史底部的“达芬奇密码”,出现在1994年7月29日。
历经了17个月的漫长下跌,上证指数从上一年的1558点一路跌到这天的333点,这以后另外两大重要低点——998点(2005年)和1664点(2008年),差不多就是333点的3倍和5倍。
先让我们看看第一次大股灾和救市之间是如何演绎的。
1994年7月29日,7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五,酷暑难当,深圳一家营业部空旷的大厅里,只有几个股民凄凄惶惶地坐着,巨大的行情显示屏下两个大字触目惊心——“股灾!”,这是股民写的大字报。
此刻,监管部门也在行动。证监会一直在摸索救市的途径。当年的3月12日,有关领导在上交所会员大会上曾公开喊话,鼓舞信心。曾在证监会任职的林义相回忆道,7月29日中午,有关方面召集我们,兴奋地说救市政策收市后正式宣布。由于保密工作做得好,下午股市的交易量和交易价格没有一点异常。第二天,“三大救市政策”——年内暂停新股发行与上市、严格控制上市公司配股规模和采取措施扩大入市资金范围传遍了全国。
救市消息激起了巨大波澜。周一开市,交易大厅里人山人海,上证指数单日暴涨33.64%,个别股票甚至翻了一番;深证指数也狂涨了31.28%。那一周的5个交易日,沪指从333点直升到683点,升幅达104%。政策催生的新一轮牛市来了。
三大救市政策通过限制股票供应、增加入市资金范围,恢复和提升了股市信心,一举扭转了绝望中的市场。
(下转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