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特别报道
  • 4:特别报道
  • 5:特别报道
  • 6:产经新闻
  • 7:财经海外
  • 8:观点·专栏
  • 9:公司
  • 10:公司纵深
  • 11:创业板·中小板
  • 12:地产投资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观察
  • A6:资金·期货
  • A7: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A8:信息披露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美国何以连连败退仍列第一
  • 全力构建真正平等竞争性市场体系
  • 丁家宜将从此被“雪藏”?
  • 关注力决定效益
  • 曲线MBO:掩饰不了的暗箱操作和内幕交易
  • 境外上市公司
    股份回购管理亟待完善
  •  
    2010年12月8日   按日期查找
    8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8版:观点·专栏
    美国何以连连败退仍列第一
    全力构建真正平等竞争性市场体系
    丁家宜将从此被“雪藏”?
    关注力决定效益
    曲线MBO:掩饰不了的暗箱操作和内幕交易
    境外上市公司
    股份回购管理亟待完善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全力构建真正平等竞争性市场体系
    2010-12-0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章玉贵

      中国不缺能使经济保持持续增长活力的微观主体,亦不缺能够有效弥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民间力量;真正欠缺的是确保经济战略转型的平等竞争环境。因此,改革的突破口就应在消除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最大敌人——利益集团对于关键领域改革阻碍的基础上,纠正业已被部分扭曲的市场化进程。

      章玉贵

      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所以备受海内外关注,不仅是因为今日中国的经济规模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以及经济政策的巨大溢出效应,还在于中国正进行着前所未有的经济战略转型。而这个伟大事业若能达到预期目标,或许,全球经济版图和经济发展范式将随之改写。

      因此,即便是局外人,大概也知晓有关部门和个人为准备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而付出的各种复杂劳动。毕竟,从经济决策机理来说,要驾驭中国这样一个年GDP迈上5万亿美元台阶且各种经济矛盾正陆续呈现的巨型经济体,尤需凝聚各方智慧并有一套前瞻性的经济发展对策。不过从国内既往发展经验和可资借鉴的国外经验来看,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中国尽管已是八段高手,但如何使经济保持长期活力并解决困扰多年的经济失衡难题,显然还需要补课;而放眼世界,无论是欧美还是日本,其在现代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至多可从某一个侧面提供中国相关镜鉴。

      例如,日本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现的内外经济政策失误以及由此对本国经济造成的致命伤害,显然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警示作用。而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及面临的系统性经济风险来看,日本当年的经济病灶和今日中国的经济病灶还真颇有几分相似,面临的国际挤压也差不多。不同之处在于日本在那时早已是工业化国家了,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且日本始终是资本主义经济俱乐部的重要成员,与美国之间的摩擦可归为资本主义内部矛盾;而今日中国尚处于工业化中后期,支撑经济转型和波动的配套福利体系尚未建成,且中国是相对独立于西方国家的超级新兴经济体,由此遭遇的战略围堵或将比当年的日本要多得多。另一个显著区别在于,日本经济运行尽管某种程度上受到财阀的控制,但市场在整个资源配置过程中早已起主导作用;而中国的市场体系建设尽管在最近二十年里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已初步建成了适应经济转轨与制度变迁的各层次市场体系,正向成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迈进。但渐进式特征明显的中国经济转轨,由于法治建设滞后于市场发展,从而在向新体制过渡的过程中出现的基于信息不对称的委托——代理循环恶性发展,进而造成内部人控制的现象屡见不鲜。

      另一方面,已经形成了阻碍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既得利益集团。以至于连国资委官员都承认,既得利益集团已成为今日中国改革的最大阻力。假如不能冲破现实中正在日益固化的利益格局,市场经济的分配秩序将难以建立,甚至对改革形成负面的影响。笔者也相当认同国内有学者提出的中国经济存在政府行政控制化趋势以及经济市场化正在被扭曲的警告,并且认为,假如不能解除这些曾是改革积极主导力量如今却成关键领域市场化改革巨大阻力的既得利益团体的影响,中国要全面建设好的市场经济是不可能的。

      可以说,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依然在路上。尽管我们未必完全认同西方关于市场经济的某些标准,但从现有的理论讨论和有关国际社会的法律规定的反映来看,至少有五个要素被广泛认为是成熟市场体系的必备要素,其中包括,政府作用和行为是否规范,企业权利和行为是否自由,生产要素市场化的程度(包括要素价格是否由市场决定,企业成本是否真实等等),贸易条件的公平程度以及金融参数合理化等等。假如以上述五方面条件来衡量今日中国的市场化进程,显然尚有大量改革需要攻坚。换句话说,如果上述五个领域的改革不到位,则由此滋生的经济矛盾和经济问题,相关职能部门就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以业已清晰的明年经济工作重点来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固然是年度经济工作亟须把握的焦点。但对于政策操盘手来说,如果没有配套改革的跟进,往往在执行政策过程中捉襟见肘。众所周知,货币政策是诸多经济政策工具中最难拿捏的。最近几年,央行之所以在执行货币政策过程中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除了政策研究水准与政策执行力尚待提高之外,一个特别重要的约束条件是央行往往需要为整体经济政策的后果买单。最近一段时间,舆论盯住央行超发货币这件事。笔者觉得,央行内部肯定比任何其他人更清楚超发货币的负面效应。但跳开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思维,再结合今日中国业已大大加快的经济货币化进程以及央行配合财政政策的行为安排,我们就会发现,央行的超发货币的确有点无奈。由此也不难理解为何中国年GDP 35万亿,而M2存量大约为70万亿,超发比例甚至远远超过美国1美元GDP对应0.6美元货币存量的比例的所谓倒挂现象了。

      往昔教训自当镜鉴,化解中国经济的系统性风险,既有赖于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技术手段的不断升级,更要在冷静思考制约经济长期增长的约束条件的基础上,建立一种能够使经济持续保持活力的增长机制。中国不缺能使经济保持持续增长活力的微观主体,亦不缺能有效弥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民间力量;真正欠缺的是确保经济战略转型的平等竞争环境。因此,改革的突破口就应在消除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最大敌人——利益集团对于关键领域改革阻碍的基础上,纠正业已被部分扭曲的市场化进程,构建真正竞争性的市场体系。

      (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经济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