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特别报道
  • 3:特别报道
  • 4:要闻
  • 5:焦点
  • 6:产经新闻
  • 7:财经海外
  • 8:观点·专栏
  • 9:公 司
  • 10:公司纵深
  • 11:专版
  • 12:广告
  • A1:市场封面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观察
  • A6:信息披露
  • A7:信息披露
  • A8:信息披露
  • A9: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A10:资金·期货
  • A11:信息披露
  • A12: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科学”预测房价下跌?
  • 楼市调控的执行力短板
  • 从异常波动中
    严追大规模连续交易操纵
  • 政策稳健比紧缩与宽松更难拿捏
  • 无就业复苏:美国遭遇最棘手难题
  • 《京都议定书》悬了
  •  
    2010年12月9日   按日期查找
    8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8版:观点·专栏
    “科学”预测房价下跌?
    楼市调控的执行力短板
    从异常波动中
    严追大规模连续交易操纵
    政策稳健比紧缩与宽松更难拿捏
    无就业复苏:美国遭遇最棘手难题
    《京都议定书》悬了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科学”预测房价下跌?
    2010-12-09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王福重
      王福重

      最近五年,全国城市房价一直在涨,京、沪等“一线城市”甚至翻番。不过,在这同时,预言房价即将下跌、崩溃的言论,不绝于耳。虽然一次次失灵,不少人借此成名,博得“百姓经济学家”,“有良心的学者”的称号,更有人以房价涨跌设赌局,吸引眼球。

      普通居民的收入,这几年并无明显增加,起码远低于GDP增速,面对迅速上蹿的房价,只有祈祷的份。房价将暴跌的言论,迎合了他们的心理,不啻一种安慰。但是,凡是听从了这些人言论的,都后悔不迭。这难道算是“有良心么”?

      今年的房地产调控力度,前所未有,4月和10月,政府两度出重拳,遏制需求,打击投机,提高购买门槛。所以,加入预言房价下跌队伍的人也愈多。然而今年的房价依然在涨,从未真正掉头。中国社科院最近有报告说,今年房价大约涨15%,严重被压抑,明年或将出现报复性反弹。

      断言房价下跌的人,即使不是“忽悠”,依据主要是房价过高,泡沫过大,也属于泛泛而谈。有了过去的教训,相信他们的人,越来越少了。

      恰在此时,某大学一份研究报告出炉,运用理论、数据和模型,得出的“科学”结论是:明年上半年,北京五环以内的房价将下跌20%。具体时间和幅度都有了,言之凿凿,这份报告和写报告的专家,旋即成了媒体宠儿。若说忽悠,纯粹发泄感情,你可以不信,科学预测,你还能不信?我要说,即使是“科学”的结论,也不必太在意。因为预测房价,与科学无关。

      当前,中国的住房,已不只是商品,而更多具有资产属性,有太多因素影响房价。而科学,是用数据说话的,但资产价格的决定因素之一,是人的心理,如何量化?随时可以变化的制度因素,如何用数据表示?而如果忽略了这些,不管数学模型如何漂亮,计算如何精确,其结论,本质上一定是离谱的。

      简单说,房价预测的数学模型,就是把房价看成是可以数量化的一些变量(如收入、税收、利率等)的函数,用线性回归方法,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可是,房价和某些变量有关,具有相关关系,但并不一定有确定的因果关系。说得难听点,数学家完全可以建立模型,作关公和秦琼的相关性分析。

      不信任一些人胡扯,你就是在进步,不迷信专家唬人的研究报告,你才真正成熟。

      中国城市的房价高,绝非技术因素决定的,而是制度因素。为什么调控政策这么严厉,却难以产生明显效果,就是因为制度性因素未改。

      比如土地。正常情况下,地价是房价的基础。土地实际是地方政府的财神爷。有人说土地“招拍挂”制度比无偿划拨好,可以避免暗箱操作。可是,招拍挂下的地价,一定是天价。因为地方政府有人为限制土地供应的冲动,而资金实力庞大的央企们,正好可以一显身手。做地王,虽然在舆论上是过街老鼠,而对企业和地方政府而言,却是值得骄傲的。今年“两会”之后第二天,北京便出了三个“地王”,全是央企,一时群情激昂,国资委不得不下令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开发领域。可是,直到目前,还没有一家退出去。

      而京城的新地王,马上又要出现了。本周一,被称为“京城最贵土地”的北京朝阳CBD中服6地块入市开标,其中,中信给予Z15地块的报价达63亿元。业内评价,如中信顺利摘得Z15地块,北京总价地王纪录又将被刷新。

      报道称银监会有个房地产贷款红名单,即只给以房地产为主业的16家央企贷款。但央企从来不差钱,除了垄断利润,上市、信托等渠道始终畅通,有无贷款,并无大的影响,而央企间千丝万缕的联系,银监会岂能尽悉,怎么保证不跑到那78家去呢?

      信息是调控的基础,但是,中国迄今并无严格的财产登记制度。一个城市的住宅,被谁人买走?自住还是投资?无从知晓。这样,限制性购房的手段,不管是提高首付比例,还是限制非本地户籍者购买,可能都是无的放矢。只有一点可以肯定,增加了普通居民的购房难度。

      为低收入者提供住所,是政府的职责之一。审计署最近的报告披露,大部分省区,都没有按规定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10%保障性住房资金,甚至还挪用了中央有关补助。这不难理解,因为建保障房,既无出让金,又无助提升GDP,地方政府动力何在?如果地方政府不约而同地没有积极性建设保障房,那就是制度本身有问题了。

      房价高低总是相对的,不管房价多高,还是有人买了。房价高,可是,有钱人也多,而中国的一线城市,就那么几个,根本禁不起富人抢购。这也不难理解,因为,没有其他安全可靠的投资渠道,买房子,还是最安妥的。

      所以,改革土地出让制度、央企投资制度、完善信息、地方不再以经济建设而以民生为中心、给富人开放更多投资渠道,才是房价回归正常的正道。而这不是祈祷和“科学”预测能实现的。房价是中国改革成就和问题的集中体现,一切都有赖于继续改革。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政府与经济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