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要闻
  • 4:焦点
  • 5:特别报道
  • 6:特别报道
  • 7:公司
  • 8:观点·专栏
  • 9:市场
  • 10:市场趋势
  • 11:开市大吉
  • 12: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3:调查·市场
  • 14:专版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焦点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市场
  • A7:基金·观点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海外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 研究
  • A16:基金·对话
  • 基金破茧密码寻踪
  • 渠道有话说
  • 以真诚和业绩
    赢得民心
  •  
    2010年12月13日   按日期查找
    A8版:基金·封面文章 上一版  下一版
     
     
     
       | A8版:基金·封面文章
    基金破茧密码寻踪
    渠道有话说
    以真诚和业绩
    赢得民心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以真诚和业绩
    赢得民心
    2010-12-13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涂艳

      ⊙本报记者 涂艳

      

      近两年,关于基金的负面消息似乎从未间断。从公募基金人才频繁流动,到基金经理“老鼠仓”,聚光灯下的基金行业似乎已经没有从前那般“清纯”。

      然而,同样具备资产管理性质的银行理财业务,也曾遭遇过波及面颇广的负面事件。然而, 目前国内银行理财市场仍旧红火,且呈现加速发展趋势。

      据最新的一期普益理财周报显示,仅12月4日-10日一周,就有27家商业银行发行了219款理财产品,而当周到期的177款产品则纷纷实现了最高预期收益率。统计表明,2004年才刚刚在国内起步的银行理财业务发展势头迅猛,截至2009年底,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规模达5万亿。

      然而,在2008年至2009年,因为受到金融危机拖累,结构性产品大面积的出现到期“零收益”事件,让很多投资者对银行、对银行产品和银行理财师的信任发生180度大转向。同样,近年来国内富豪因为购买某外资银行一款名为KODA(股票累积期权)的理财产品而出现巨亏,银行理财产品甚至被视为“金融鸦片”。一时间,商业银行面临巨大的信任危机和投资者诉讼。银行不再成为人们眼中只赚钱不亏钱的安全门,而与此同时,投资者们也亲历了一场理财的生动教育课。

      同样经历质疑的行业却没有因此倒下,银行中间业务收入近年来却出现快速增长,银行理财业务甚至开始挤压基金的业务空间和客户群体。同样备受质疑的基金行业,是否也具备反戈一击的资本?

      虽然近年来基金行业管理资产规模不增反降,但基金公司的长期投资以及已经被市场证明。有统计表明,从2005年至2010年9月底,开放式基金平均年化收益率达19.8%,远高于上证指数年均13.6%的上涨幅度,客观上可以起到战胜通胀的目的。同时,如果市场中多几位像王亚伟这样5年创造13倍投资回报的旗帜性人物,基金何愁不得民心?

      固然,银行具备渠道这类先天优势,客户群稳定而忠诚,高于定存利率且流动性较高的银行理财产品受到追捧并不奇怪。然而,国内基金公司似乎对客户的忠诚度并不够重视,这也是长期基金重首发,轻持续营销的结果。

      同时,银行理财产品具备天然的信用优势,虽然监管规定银行理财产品不能承诺保本和收益,但是从过往运行结束的理财产品看,没有达到预期收益率的产品几乎是个位数。而基金公司作为仅有12年历史的专业资产管理公司,信用的累积似乎需要更多地依靠管理业绩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