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2007年的股市一片火热,刘娟(化名)在办公室里经常听到同事谈论投资,这也让她萌生了“入市”的想法。
“您现在投资真明智!”没等刘娟开口,客户经理便热情地侃侃而谈。他拿出一份某基金的宣传材料递给刘娟,说道:“您看,这只股票型基金最近涨得特别好。1个月就涨了13.21%!相当于您投资5万元,1个月就能赚6600多元。”
听着客户经理的话,刘娟心动了:“一个月就能赚6600元,比自己的工资还高!”不过心动归心动,毕竟对于刚刚工作不久的她来说,投资是件重要的事情,于是她决定先回单位咨询一下同事的意见再做决定。
“13.21%算什么?!我买的那只股票型基金,在同样的1个月内涨了16.76%!”同事周丽(化名)没等刘娟说完去银行咨询的经过,就满心欢喜且略带鄙夷地说,“小刘,你听我的准没错!虽然咱也是新手,但怎么说也比你有经验多了……”
刘娟听了周丽的话,犹如醍醐灌顶:“原以为客户经理推荐的产品不错呢,谁知道周丽推荐的基金更好!多想不如多做,我今天就去买周丽推荐的那只基金!”在经过了一番思考后,刘娟终于做出了决定。
对投资者来说,如果将基金投资喻为驶向财务自由彼岸的大船,那么在大船航行的途中,同样充斥着如塞壬女妖的歌喉般美妙的“声音”。回顾以往的投资经历,很多投资者的投资决策都会受到这些“声音”的影响,其最终的结果也往往会像那些沦为“腹中餐”的水手一样——以亏损告终。而这些“美丽”的声音,多是“市场噪音”。
投资者选择一只基金产品时会受到很多信息的影响,在案例中,影响刘娟选择基金的信息来源主要有两个:其一是客户经理的推荐;其二是同事的力捧。当然,此间还包含两只股票型基金1个月历史收益的数据支持。刘娟选择基金的过程颇具典型意味,来自网易财经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多数投资者在选择基金产品时都会受到一些信息的影响。
投资者选择基金之前往往会接触各种各样的信息,而在这些信息中,通常只有一部分能够对投资者选择基金起到直接、有效的参考作用。行为金融学中的“噪音交易理论”认为,短线投资者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会忽视与基本面有关的信息,把注意力集中到那些与股票价值无关但可能影响股票价格使之非理性变动的错误信息上,这种行为会在短期内造成价格扭曲,使理性的投资者在短期市场上无所作为。(未完待续)
(以上内容节选自华夏基金投资者教育书籍《做一个理性的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