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在中国之十:
成长的代价
⊙银华基金
2007年是中国A股市场最辉煌的一年,上证指数以96.7%的涨幅走出了全球最强劲的牛市行情;然而一场发端于2007年中期的次贷危机,在大洋彼岸悄然演变成一场波及全球的金融风暴,于是,在一片“死了都不卖”的热情高歌和“万点论”的甚嚣尘上中,股指从6124点的高位上轰然倒塌。
2008年,中国基金业走完了自己的第一个十年,这一年,A股迅速由2007年的全球第一涨幅摇身一变以65.39%的跌幅仅次于越南;身处其中的证券投资基金,由于缺乏抵御系统性风险的做空机制,亏损自然不能幸免,“三毛”基金亮相市场。2008年164只开放式股票型基金平均亏损超过50%,即使是年度排名第一的基金其年度净值增长率也为-31.61%;根据此后披露的年报显示,2008年全年,315只股票方向的基金资产净值缩水16636.23亿元,缩幅达到46%,而披露年报的424只基金累计亏损额达到惊人的1.5万亿元,在2007年财富效应吸引下大举入市的投资者伤痕累累。
曾承载着无数投资者“全球化资产配置”梦想的QDII基金成了最大的受害者。受累于全球金融海啸影响,首批出海的QDII基金可谓“生不逢时”,2007年首批4只QDII基金便亏损了118亿元;截至2008年底,9只QDII全年累计亏损达到了惊人的505亿元,平均每只亏损额为56亿元。影响更为深远的是,第一批QDII于2007年市场情绪狂热之时发行,其中认购户数最多的一只拥有近200万持有人,巨额亏损伤害了数量巨大的持有人群体,并直接导致了市场对QDII产品的“成见”。
客观地说,QDII的本意是给投资者一个全球配置资产的机会,减少单一市场投资所带来的风险,只不过一场始料未及的全球金融危机下首批QDII遭遇重创,尽管从目前来看,QDII并没有如期为我们呈现回报,但我们依然不能否认资产配置的初衷,在投资的漫漫长路上,我们仍然要时时提醒自己不能缺少配置。
债券型基金在2008年的“一枝独秀”是资产配置重要性的又一有力证明。与股票基金的一片惨淡相比,沉闷了近3年的债券基金却是风景这边独好,2008年以前,固定收益基金方向基金93只,占全部基金资产净值的6.26%;而2008年的大熊市中,固定收益类产品获得了不错的发展,全年新增固定收益方向基金53只,截至2008 年12 月31 日,资产净值合计5958.78 亿元,占全部基金资产净值19388.84 亿元的30.73%。2008年,平均收益率6.13%的债券型基金,跑赢一年定期存款利率的货币型基金,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固定收益产品向充分展示了资产配置的魅力。
2008年,市场用一种最残酷的方式给全体参与者上了一堂极其深刻的风险教育课,也许这是2008年留给市场,留给投资人唯一的财富,也是成长的代价,尽管我们可能不愿去回眸,但也无法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