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要闻
  • 4:焦点
  • 5:特别报道
  • 6:特别报道
  • 7:公司
  • 8:观点·专栏
  • 9:市场
  • 10:市场趋势
  • 11:开市大吉
  • 12: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3:调查·市场
  • 14:专版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焦点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市场
  • A7:基金·观点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海外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 研究
  • A16:基金·对话
  • 条约,还是市场?
  • 以战略性新兴行业开启转型之门
  • 律师建议人大制定《征地法》
  • 外论一瞥
  • 美国人热追优酷的理由
  • 谨防结构性通胀转为全面通胀
  •  
    2010年12月13日   按日期查找
    8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8版:观点·专栏
    条约,还是市场?
    以战略性新兴行业开启转型之门
    律师建议人大制定《征地法》
    外论一瞥
    美国人热追优酷的理由
    谨防结构性通胀转为全面通胀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外论一瞥
    2010-12-13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翻译

      ■外论一瞥

      《金融时报》12月8日评论

      高铁

      成为中国跨越式发展捷径

      中国南车股份有限公司正联手通用电气公司,共同竞标美国高速铁路和轨道交通项目,这标志着中国高铁技术正在走出国门。

      然而,高铁只是这场变革的象征。中国正在获得一切可以获取的技术支持,包括引进吸收国外技术。中国南铁就是从以前的合作伙伴川崎重工那里获取技术资源,使得自己的产品更加适应市场需求。

      在技术和工业装备上,那种认为中国需要十年才能赶上发达国家的观点显然不合时宜了。事实上,一个外国公司在向中国转让知识产权的同时,在进军中国市场时也会面对自己扶植起来的竞争对手。这是个颠覆旧信念的时代,一切都不是偶然。中国长期以来都希望从“世界工厂”的角色向高技术和创新经济方向跨越式发展,并利用其市场潜能,采取“消化吸收”的办法来弥补技术的不足。

      “山寨”文化兴起使得手机和阿迪达斯等成为模仿的对象,无疑对西方的品牌效应构成巨大冲击。各种非正式盗版行为已引起注意,中国政府正试图遏制这种现象的蔓延。中国在前进的道路上必须有技术支撑,通向高技术经济形态的过程不可能半途而废。在政策层面上,政府正在不断加大对于国有企业和私人企业创新行为的鼓励。

      但是,中国的民营企业,特别是技术与软件产业的老总们,还在担心国家缺少创新文化。尽管北京、上海的高等教育水平已很高,但他们还是担心中国没有足够的创造力来产生下一个“谷歌”。

      (葛传红 编译)

      

      《经济学家》12月9日社论

      2011:世界经济的三岔口

      2011年世界经济的表现取决于三个地方的状况:大的新兴市场、欧元区和美国。这三大地区正以非常不同的增长前景和矛盾的政策选择驶向不同地方。这一分化的某些方面是不可避免的。但新的裂变正在出现,特别是在富裕世界,这增加了摩擦的可能性。

      新兴经济体已出现了危险,剩余能力已被用尽,这样外国资本就会涌入。忧虑情绪从仅针对资产泡沫向更广泛的经济过热扩散。巴西的商店挤满了人,通胀已上浮了5%,11月进口量高于去年同期44%多。为了停止物价攀升,大多数新兴经济体明年需要更紧的政策。如果过于严格,经济增长将会急剧减慢。如果做得太少,他们就会迎来更高的通胀和随后更紧的政策。

      欧元区是金融和宏观经济压力的另一个来源。由于政府缩减支出,短期内经济增速会变慢。爱尔兰、葡萄牙和希腊没有选择,只能熬过一段艰难的日子。经验证明,在一个货币系统的地区不可能通过调低工资和物价来提高竞争力。更糟的是,向欧元区国家可能破产的地区转移趋势带来的金融后果才刚刚显形。

      美国宏观经济政策果断地向紧缩转移。12月8日由奥巴马和共和党达成的减税共识比预期范围更广。这不仅将布什政府过期的减税政策延迟了两年,也增加了2011年GDP增长的机会。伴随美联储的可延期偿还债券,美国为自己注射了另一剂刺激方案。结果可能是美国明年产出将会增长4%,这将足以减少失业。但是白宫的政治家也正在冒险。如果对于美国财政漏洞的担心失控,美国将在2011年看到债券市场的崩裂。

      世界经济的三大分岔将复合这些风险。一个更加分化的世界经济将使2011年充满危险性的冲击。

      (贺艳燕 编译)

      

      《日本经济新闻》12月6日社论

      东京金融市场

      谋求深度国际化

      如果能打造自由度高的金融资本市场,并引进亚洲企业和资金,不仅金融业,整个日本经济都能被激活。基于这种认识,东京证券交易所开始了两方面的尝试。

      第一,东证决定创设“面向专业人士的公司债券市场”,由国内外企业向机构投资家发行债券。为保护那些缺乏投资经验的个人,日本现行公司债券发行制度通常要花费很长时间调查企业信誉度。而亚洲的大企业在欧美市场可以快速发行债券,这些欧美市场只有机构投资家交易。2009年末日本债券市场的公司债券发行结余59兆日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约13%,而美国公司债券市场约占GDP的50%,可见日本尚有拓展市场的余地。

      第二,东证试图让那些在日本没有据点的金融机构,从海外直接提出股票买卖需求。作为第一步,东证获得了香港金融当局的认可,使香港的证券公司能直接下单。若能成功引导中国内地经由香港来投资,或能阻止日本市场的低迷。今年1至10月,香港和上海的股票交易额接近东证的1.5倍。因此,有必要尽可能多地增加管道吸收亚洲的资金。

      日本政府也提出要激活金融市场,相关部门正在研究建立将股票、债券、商品实现一体化交易的“综合交易所”。投资信托在东证将变得容易上市,而投资信托将价格波动和商品行情之间实现连动。外国的金融机构也将在日本更加活跃。

      在亚洲,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已经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在不远的将来上海也会获得同样的地位,东京金融市场必须进一步向国际化方向迈进。

      (梁宝卫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