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特别报道
  • 3:特别报道
  • 4:要闻
  • 5:焦点
  • 6:产经新闻
  • 7:财经海外
  • 8:观点·专栏
  • 9:公 司
  • 10:公司纵深
  • 11:上证零距离
  • 12:公司融资
  • A1:市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观察
  • A7:市场·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产权信息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政策预期明朗 机构看好A股结构性机会
  • 中国不会出现
    恶性通胀
  • 投行 控物价仍将多管齐下
  • 节能环保等五大产业
    将进入快速发展期
  • 基金 三大领域蕴含投资机会
  •  
    2010年12月14日   按日期查找
    5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 5版:焦点
    政策预期明朗 机构看好A股结构性机会
    中国不会出现
    恶性通胀
    投行 控物价仍将多管齐下
    节能环保等五大产业
    将进入快速发展期
    基金 三大领域蕴含投资机会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中国不会出现
    恶性通胀
    2010-12-14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朱周良 吴琼 ○编辑 衡道庆

      ⊙记者 朱周良 吴琼 ○编辑 衡道庆

      

      昨日,在上海举行的“2010中国经济论坛:面临转折的中国经济”上,多位专家把脉中国经济,普遍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樊纲、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主任范剑平均指出,中国不会出现恶性通货膨胀趋势。

      

      不会出现恶性通胀

      樊纲表示,尽管11月份中国CPI涨幅较大,但中国经济并没有出现恶性通胀和全面过热的趋势。不过,控制流动性过剩依然有必要。

      美国已经启动的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备受全球关注,对此,樊纲认为,从绝对的量上来说,美国“二次量化”的6000亿美元规模并不算多,流到其他国家的钱也会相对有限,但其带来的心理预期上的影响却非常明显。比如对美元持续贬值的预期。尽管近期欧债危机等因素导致作为避险资产的美元出现反弹,但美元长期走贬的趋势已经形成。美元贬值带来的结果是,其他货币面临的升值压力增大,同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给中国等其他国家带来输入型通胀的风险。

      中国最近公布的CPI增幅达到5.1%,樊纲对此数据也表示有些“惊讶”。不过他指出,中国经济并没有出现全面过热的趋势,尤其是相比金融危机前的那几年“加速增长”时期。他认为,不管是从国内还是国际环境看,中国经济当前不具备加速增长的条件。他预计明年的增长可能在8%至9%,较今年进一步放缓;而且,当前的通胀仍远低于几年前高达6%至8%的水平。鉴于此,他认为,中国还看不到出现恶性通胀的趋势。

      但中国的确存在流动性过剩的问题,樊纲认为,这主要因为去年政策太过宽松,同时今年的贸易顺差有所增大,资本流入加大、加快。

      

      流动性调控或以数量型工具为主

      在政策应对方面,樊纲认为,首先,由于经济不会全面过热,所以不需要全面紧缩,但是需要针对流动性过剩加以控制。就具体方式而言,他表示,从过去几年的经验看,即便是在2006年至2008年通胀较高的时期,调控手段仍是以数量型工具为主,他对会否加息持谨慎看法。一方面,加息还需考虑到国际利率环境,需要考虑汇率因素;另外,加息对于流动性调整的精确程度也更加难以把握。

      其次,在资本流入压力增加的背景下,中国可以考虑适当调整对资本管制的管理。具体来说就是“控流入、放流出”。

      第三,可以考虑适当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以部分抵消输入型通胀的压力。另外,考虑到明年很多地方政府将有新班子上任,所以防止投资过热也是决策者要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

      在谈及物价上涨时,范剑平指出,主因是农产品价格上涨。鉴于今年中国粮食已经连续七年增产,未来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将提高,这有利于稳定物价。

      在谈及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的影响时,上海银监局副局长张光平认为,中国香港、印度两个月来的外汇储备变化数据显示,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引发的外汇流入量并不很大。但也需要采取预防措施,因为一旦美国的失业率继续向上攀升,美国可能采取第三次量化宽松政策,届时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海外资金可能会大幅进入。

      

      扩大内需将成转型关键

      范剑平还称,“十二五”期间,中国将从中等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但发展之路充满变数。他认为,全球存在中等收入陷阱,很多低收入国家能成功地变成中等收入国家,但最终跃升为高收入国家的却不多。因为不少国家会过度依赖过去的成功经验,反而掉进中等收入陷阱。中国要想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就必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

      范剑平称,未来经济增长方式应从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转向消费、出口、投资“三驾马车”协调拉动。其中,扩大内需将成为成功转型的关键,只有巨大的内需才能支撑未来经济增长速度。一旦成功找到投资和消费的结合点,中国经济将进入平稳增长。上海社科院经济景气研究室主任刘熀松则建议,应加大对于需求方的补贴。

      对于外界担心的外汇流入问题,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徐明棋建议,“可以在管理资本流出上更加开放些,鼓励居民、企业使用外币、进行海外投资等;同时对资本流入进行一些管制,如仿效发达国家对于外资投资房地产进行限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