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黄蕾 ○编辑 颜剑
虽然今年频曝外资保险上演股权更迭大戏,但大部分外资仍选择了坚守阵地。不过,由于中国市场的特殊性,市场竞争的复杂性,不少外资保险公司相继调整了最初设定的盈利时间表。
等待盈利的过程并非被动,外资产险公司开始纷纷寻找细分市场。在借助外资股东的资源平台上,打入他们擅长的非车险专业市场,以避免和已占尽半座山头的中资同行正面交锋,正是他们寻找盈利点的另辟蹊径。
对于外资产险在华发展突破,苏黎世保险中国区首席执行官(候任)胡晓勤深有感触。从她在外资产险公司二十年的经验来看,外资产险公司要在中国市场上获得一定发展,有一条路线可以走,那就是“拾遗补缺”战略。
在她看来,日本同业近些年的发展现状就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案例。“尽管日本市场对外资保险开放了,但真正在市场上有很大影响力的还是本土保险公司。”因此,胡晓勤认为,拾遗补缺的战略可以让外资产险公司在华找到适合自己的本地市场经营思路,同时也能推出适合本地市场的产品。
“拾遗补缺”战略的具体诠释为:寻找缝隙及细分市场,顺势而为,与市场共赢。近年来,以苏黎世保险为代表的外资产险公司发力海运险、责任险、金融风险、大型商业风险等领域,而这些专业保险产品恰恰是效益非常良好的业务。
术业有专攻。外资产险公司的上述强项,正是中资同业所欠缺的短板。业内人士分析说,外资产险在海运险等领域的强势,源于其全球网络和专业团队的优势。比如,一些中国企业因海外收购、出口贸易等业务而产生保险需求,外资产险公司的优势在于可依托母公司在全球的机构、理赔等网络,为本地化的业务提供服务与支持,而这恰恰是中国本土产险公司所不具有的优势。这些业务自然成了外资产险公司的选择。
而“产品创新”也一直被视为外资产险拓展中国市场的重要利器。近年来,外资产险纷纷推出董事责任险等创新险种。从诸多国内上市公司的公告中不难发现,目前国内“董事责任险”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都牢牢握在外资产险公司手中。基于产品、经验、费率、人才等客观因素,中资产险公司在此领域的份额寥寥。
事实上,外资产险另觅细分市场,还有这样一个大背景:目前国内车险市场尚未对外资全面开放,外资产险公司暂时只能涉足商业车险,不能开展交强险。唯一的途径是“借船渡江”,即与中资同业合作一张车险保单,各自承保商业车险和交强险。但受制于价格利润、投保便利、理赔及时等因素,除美国利宝互助等个别公司外,在华外资产险目前基本选择摒弃车险业务。
不过,国内车险市场已开始扭亏为盈,潜在的利润空间吸引着外资产险公司,毕竟在全球其他市场,车险仍然是他们的重头业务。“如果监管部门将来全面放开车险业务,那么作为全球最大的车险承保公司之一,我们将积极予以关注。”胡晓勤说。据记者了解,不少在华外资产险公司已经组成了研究团队,调查分析未来进入中国车险市场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