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公司巡礼
  • 4:特别报道
  • 5:专版
  • 6:观点·专栏
  • 7:市场
  • 8:公司
  • 9:市场趋势
  • 10:特别报道
  • 11:专版
  • 12:专版
  • 13:开市大吉
  • 14: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5:圆桌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机构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观点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市场
  • A12:基金·互动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5: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6:基金·海外
  • 上交所初步完成国际板准备工作
  • “Greed is good(贪婪是好的)”
    与“取之以道”
  • 房产税和资源税有望成地税支柱
  • 数据乐观信号频发 美股周线实现三连阳
  • 我国将出台指导意见
    促进商圈融资发展
  • 周小川:
    央行出台政策将考虑资本市场反应
  •  
    2010年12月20日   按日期查找
    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 2版:要闻
    上交所初步完成国际板准备工作
    “Greed is good(贪婪是好的)”
    与“取之以道”
    房产税和资源税有望成地税支柱
    数据乐观信号频发 美股周线实现三连阳
    我国将出台指导意见
    促进商圈融资发展
    周小川:
    央行出台政策将考虑资本市场反应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周小川:
    央行出台政策将考虑资本市场反应
    2010-12-20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苗燕 ○编辑 阮奇

      ⊙记者 苗燕 ○编辑 阮奇

      

      央行行长周小川日前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央行尽量在作出政策的时候,把资本市场的反应作为一种考虑、尽量地兼顾。但他同时强调,少数的政策不见得能够做到面面俱到,尤其是宏观的决策,要站在更全局的立场、更总量的立场,把近期和中长期结合起来。

      周小川认为,尽管在资本市场发展的早期,货币政策会引发资本市场的大震荡,但现在看,由于市场逐步认识到货币政策对整体经济调节的重要性,而除货币政策之外,国际、国内的宏观状况也成为市场重要的参考,因而,市场对于货币政策取向的判断力也在提高。“现在来讲,经常是你政策还没出台,有一部分提前吸收了”,周小川说。

      正如周小川指出的,既然政策很少能够做到全面兼顾,因此,每一项政策的出台,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两难,需要综合考虑做出权衡。

      周小川表示,大的经济体中有不同的利益主体,因此想使得手里少数几项货币政策的工具满足所有不同利益群体的要求较为困难。例如,汇率升高,出口者可能抱怨,但对进口者有好处。

      除利益群体以外,周小川认为还要在整个经济的层面进行权衡。他表示,有些措施可能对增长好,但对物价不一定好,因此,在这种大板块上需要权衡。此外,在时间跨度上,有些政策短期看好,但是对中长期不见得有利;而一些中长期看有利,短期可能还要忍受一点代价。

      周小川还特别提到,直接融资有较强的吸收风险能力,而间接融资吸收风险的能力较弱。尽管近年来中国在发展直接融资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发展,但在一个高储蓄国家中,间接融资增长得也很快,所以这个比例关系的改变还不够,加大直接融资比例方面还有巨大的空间。

      他指出,未来的直接融资主体中,一个很重要的力量是养老金,此外,股指投资基金和保险业也是主力。他表示,影子银行、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都可以有稳步的发展,但还要注意观察。他同时表示,在推动直接融资发展方面需要一些改革措施,这些措施将能够使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比例关系发生进一步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