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特别报道
  • 3:要闻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融资
  • 11:专版
  • 12:人物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信息披露
  • A4:市场·机构
  • A5:市场·动向
  • A6:资金·期货
  • A7:市场·观察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产权信息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中国经济该怎样跨越历史“分水岭”
  • 在小额信贷危机背后
  • 别无选择:《京都议定书》承诺期必须延续
  • 看看,虚增的贸易顺差是怎么来的!
  • 吴敬琏老人再度发话
  • 存量发行胎动可喜
    市场化更可期
  •  
    2010年12月21日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6版:观点·专栏
    中国经济该怎样跨越历史“分水岭”
    在小额信贷危机背后
    别无选择:《京都议定书》承诺期必须延续
    看看,虚增的贸易顺差是怎么来的!
    吴敬琏老人再度发话
    存量发行胎动可喜
    市场化更可期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存量发行胎动可喜
    市场化更可期
    2010-12-2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李允峰

      ⊙李允峰

      

      消息人士日前透露,在第二阶段发行体制改革的基础上,优化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接下来将会实行发行体制、审核体制改革并举。而在发行体制改革方面,接下来将重点关注存量发行以及扩大券商自主配售权两方面内容。

      沪深股市目前实行的是增量发行,也就是上市公司先确定项目,然后再确定需要募集资金,最后向二级市场发售新股。而IPO存量发行是境外证券发行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上市公司原股东在公开发行程序中,出售自己所持股票的行为。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在功能定位和发行体制上存在的若干问题,IPO存量发行制度在我国现阶段缺失。所以,如果存量发行在2011年胎动,对中国资本市场的意义重大,是可喜并可期的一件值得投资者欢欣鼓舞的大事。

      存量发行可以解决当前新股发行中的很多问题,拥有不少优势。具体说,一是可以减少证券市场里面的大量限售股的存在,减轻未来资本市场所面临的大股东的集体套现行为,在相当程度上消弭市场隐患;二是实施存量发行可以消除新股发行中屡遭诟病的“三高”现象,从本质上而言,推行存量发行的目的就是为了从股票发行之初就增加股票供给数量,缓解一二级市场价格的分割,由于股票筹码不再稀缺,新股上市被爆炒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发行价自然趋于合理;三是可以让减持意愿较强的股东在部分股份套现阶段通过减持少量股份获得较高的创业回报,这种安排让创业者及早从创业中获取厚益,能形成一种鼓励创业的激励机制。

      但任何事务都得从两面看,拥有众多优点并不意味着没有缺点。从企业的未来发展前景来说,投资者相对于内部人士依然处于信息劣势,投资者担心的“柠檬问题”,也就是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难以辨别公司的品质和前景问题依然会存在。存量发行使企业的一些创始人和高管借IPO机会趁机套现,或将使得他们对未来企业发展勤勉尽责的动力不足,使企业上市后面临很大的经营风险,进而损害投资者的利益,使企业上市后面临很大的经营风险。此外,还有可能助长一些机会主义者通过作假和欺诈的方式骗取公开发行和上市资格,并在IPO阶段套现。

      之所以力挺存量发行,是因为笔者认定,尽管存有这么些缺陷,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增量发行是管理层决定一个公司上不上市,而存量发行则把这个决定权还给了投资者,可以说,这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

      在存量发行中,管理层只需要通过监管要求公司就未来和发展发布详细的信息,由投资者决定是否值得投资和购买。当然,存量发行除了把投资的权力还给了投资者外,另外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询价也是市场化的,不会出现股本过分扩大的现象。毕竟,存量发行先要审计评估发行人的资产,以确定其资本的账面价值,然后向社会公布并向市场公开询价,确定股本的出售价格。因为是原有老股东拿出手中所持有的股权卖给新加入的投资者,总股本并不会增加,只是老股东的股权比例减少了,老股东也同时在减持中兑现,但新股东不必担心摊薄效应。

      当然,笔者对于即将胎动的存量发行还有一点最大的期望,那就是这个制度在胎动和诞生之始,就要确定以真正保护投资者为原则,应在制度设计上充分考虑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在存量发行的主体资格、发行数量、发行程序、信息披露等方面兼顾上市公司的长远发展和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保护。

      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系山东高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