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特别报道
  • 3:要闻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融资
  • 11:专版
  • 12:人物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信息披露
  • A4:市场·机构
  • A5:市场·动向
  • A6:资金·期货
  • A7:市场·观察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产权信息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以量补价”留后遗症
    保险公司迎来融资潮
  • 旗下3只基金列前10强
    华夏基金整体业绩抢眼
  • 机构一线
  • 建信自购旗下保本基金2000万元
  • 年末基金经理“转会”步入淡季
  • 工商银行完善公司治理提升核心竞争力
  • 大摩或为联姻华鑫支付高额溢价
  •  
    2010年12月21日   按日期查找
    A4版:市场·机构 上一版  下一版
     
     
     
       | A4版:市场·机构
    “以量补价”留后遗症
    保险公司迎来融资潮
    旗下3只基金列前10强
    华夏基金整体业绩抢眼
    机构一线
    建信自购旗下保本基金2000万元
    年末基金经理“转会”步入淡季
    工商银行完善公司治理提升核心竞争力
    大摩或为联姻华鑫支付高额溢价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以量补价”留后遗症
    保险公司迎来融资潮
    2010-12-2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黄蕾 ○编辑 陈羽
      史丽 资料图

      ⊙记者 黄蕾 ○编辑 陈羽

      

      当史上最大规模的银行再融资收官之时,保险公司却正行驶在融资的高速公路上。

      据记者粗略统计,截至12月20日,保监会今年共批准了25家保险公司逾200亿元的增资计划,以及6家保险公司不超过140.5亿元次级债的募集计划,融资规模相较去年有明显攀升迹象。

      险资融资潮起,是饥渴症还是为发展?尽管没有官方说法可寻,但不争的事实是:此轮融资潮起,源起今年投资压力下各保险公司掀起的保费争夺战,“以量补价”战术下的后遗症。

      

      扩张后遗症

      对于大多数保险公司来说,2010年是“丰收”的一年。今年1至10月,产、寿险保费收入分别同比增长31.7%、32.5%,为近年来同期增速较高的一年。

      其中,寿险公司的保费增长速度远超产险公司,呈爆炸式增长。记者统计发现,有12家寿险公司的保费增速超过了100%。这包括:生命人寿、信泰人寿、阳光人寿等位列第二、三梯队的中资公司,以及借力银行股东迎头赶上的交银康联人寿、光大永明人寿和汇丰人寿等。

      然而,过快的保费增长背后,资本压力逐渐显现。不难发现,上述提及的保费同比增速超过100%的保险公司中,已有超过半数以上的公司出现在了增资之列。今年以来,生命人寿、信泰人寿、阳光人寿等25家保险公司增资逾200亿元,其中近半数以上都是寿险公司,且不乏今年在银保业务上做得风生水起的公司。

      业内人士称,今年银保业务规模同比增长50%以上,而资本金未能相应跟上的寿险公司,基本都面临着补充资本金的问题,其中多数为合资公司及中小型公司。“一般来说,每增加100亿元银行保险保费收入,大概需要占用约3.6亿元左右的资本金。”换言之,发展速度越快,扩张规模越大,就越“吃”偿付能力。

      

      “以量补价”隐忧

      或许,增资潮仅是表象。高成本消耗下的业务扩张,成为保险公司增资潮的背后推手,而加速今年保费扩张的则是投资环境的严峻。

      2010年的投资环境曾让保险三巨头投资“掌门人”苦叹:今年投资环境比2008年还难。一方面,受政策调控影响,股市变得更令人难捉摸;另一方面,债市收益率虽有起色,但超配吸引力依旧不足。

      在投资前景堪忧的形式下,为了保证利润不受冲击,保险公司纷纷想到了以量补价的“良方”,即通过保费收入的强劲增长来带动投资资产现模的提升,来弥补收益率不够理想的问题。

      但由此也埋下了未来偿付不足的隐忧。随着保费收入的剧增,保费成绩单飘红的背后,保险公司的投资回报及偿付能力压力渐增。

      

      融资之困

      保费收入膨胀、偿付能力不足、资本金告急,保险公司不得不拿起融资工具,求解偿付不足之困。事实上,偿付能力是一个动态指标,保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即使出现偿付能力问题,也可采取多种措施来解决。

      业内所熟知的三种融资渠道是增资扩股、发行债券和IPO。已上市的保险公司可通过资本市场再融资,而对于未上市的保险公司更多只能依赖股东出资和发行次级债。

      在今年完成增资的保险公司中,选择向股东伸手要钱的占了绝大多数。因为这种融资方式,速度快、成本低。不过,并不是所有公司向股东要钱都一帆风顺的,有些尚在亏钱的中小保险公司,就面临着民营背景的股东很难统一增资想法的问题。

      除寻求股东增资外,发行次级债也是保险公司的主要融资渠道。不过,业内人士认为,发行次级债只是在一定时间内掩盖资本匮乏的状况,等到债券到期偿还时,若保险公司的业务结构尚未有所改善,偿付能力或再度成为问题。

      事实上,除上述渠道外,再保险亦是国外成熟市场通用的一种融资途径。据一家国际再保险巨头负责人透露,在2008年9月至2009年底这一年多内,他们公司已经通过财务再保的模式,为亚洲多家寿险公司释放了共计超过7.5亿美元的资本金。据了解,已经有国内保险公司开始关注起这一补充偿付能力的新途径,另辟蹊径破解融资之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