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特别报道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价值
  • 11:理财一周
  • 12:产业纵深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观察
  • A6:信息披露
  • A7:市场·资金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市场·期货
  • A11: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A12:信息披露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摸底”2010 财富罗盘(上)
  • 汇率“大挪移” 新兴市场货币领跑
  • 信托:悲情2010 在夹缝中此消彼长
  • 黄金:
    狂飙突进又一年
  • 一手抗通胀一手抓保障 大众投保意识被唤醒
  •  
    2010年12月24日   按日期查找
    11版:理财一周 上一版  下一版
     
     
     
       | 11版:理财一周
    “摸底”2010 财富罗盘(上)
    汇率“大挪移” 新兴市场货币领跑
    信托:悲情2010 在夹缝中此消彼长
    黄金:
    狂飙突进又一年
    一手抗通胀一手抓保障 大众投保意识被唤醒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一手抗通胀一手抓保障 大众投保意识被唤醒
    2010-12-24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黄蕾 ○编辑 金苹苹

      一手抗通胀一手抓保障

      大众投保意识被唤醒

      ⊙记者 黄蕾 ○编辑 金苹苹

      

      和股票、基金、债券、存款一样,保险正作为一种理财方式悄然进入寻常百姓家。一手抗通胀,一手抓保障。2010年,农产品、日用品的不断涨价,让消费者举起了抗通胀大旗,分红险等理财型保险产品成为抗通胀主角;而频发的灾害事故,亦同时唤醒了百姓的投保意识,家财险、燃起险、意外险走入更多人的视线。

      

      寿险:分红险大行其道

      尽管没有公开数据可寻,但不争的事实是:两年前还风光无限的投连险已被打入冷宫,2010年大行其道的是分红险。尤其是那些增加了保障的成分,又带有长期储蓄功能的分红险,正在市场上风头正劲,以当仁不让的增长势头,成为各寿险公司销售榜上的状元。

      分红险今年大行其道的关键在于其有良好的历史“成绩单”,它一直是寿险业抵御通货膨胀和利率变动的主力险种。

      从分红险的年度收益看,目前国内保险业整体的分红收益水平基本保持在3.5%至5%,个别优秀的保险公司更高,甚至达到7%以上。这意味着不论牛市还是熊市,投保人都能享受到基本相同或相对较高的回报率,跑赢CPI基本上不成问题。

      分红险之所以能成为抗通胀主角,是源于它与加息之间是水涨船高的关系。加息意味着保险公司可用于分红的收益也会增加,会使投保人的收益相应提高,所以加息对分红险产品市场是利好。

      国内保险业当前发展阶段也有利于分红险销售。近年来,保监会一直在加强对保障型产品的引导,而较受市场欢迎的新型寿险的产品中,分红险的保障程度最高、保障功能最全,保险公司于是就借势加大了分红险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力度。

      

      财险:电话车险井喷

      对于半壁江山被车险占据的国内财险行业而言,电话车险当之无愧地成为2010年财险市场的主旋律。

      今年的电话车险市场呈现出井喷之势,步入了一个历史性的快车道。平安财险、大地财险、人保财险、国寿财险、安邦财险、阳光财险等10多家财险公司开始大张旗鼓地挺进电话车险市场,分别在上海、长沙、杭州、威海等地设立了电销中心,大干一场的决心彰显无疑。

      这种百家争鸣的局面,使得电话车险几乎在一夜之间变得家喻户晓。消费者对这个新生的车险投保模式也从最初的怀疑转变为现在的认可。相对于传统渠道,约有15%价格优惠的电销成为了车主投保车险的主流渠道之一。

      然而,电话车险的价格优势只是相对的。据一份市场调研数据显示:选择电话车险的用户,其中33%最为关注“理赔速度”,25%的用户关注“售后增值服务”,反而关注价格的用户只占据11%。

      这一数据预示着,在国内电话车险业务发展的今天,用户关注的重心开始发生转移,由早期的“价格取向”转向了“价格+服务的综合取向”。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当前,随着各家财险公司的车险产品趋于同质化,如果单靠电话车险15%的优惠价格,根本走不了很远。价格固然是占领市场的利器,而以服务为核心的综合因素则是市场竞争的关键,未来,“理赔”和“救援”将成重点。

      

      大众:保障意识提高

      上海初冬的一场意外火灾唤醒了不少人的保险意识。记者从保险公司了解到,原本在市场上受到冷落的家财险和燃气险等又重新热起来了,不少客户主动向保险公司咨询,花上几十块、几百块钱买份保险有备无患。

      事实上,近年来,驴友遇难、菲律宾绑架事件、洪涝暴雪等自然及人为灾害频发,媒体对这些事件的报道也激发了大众的风险管理意识,产生了保险保障的需求,从而让公众意识到:为自己,为家人,为家庭,保障类保险在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

      那么,什么样的人适合买什么样的保险?在此,我们还是有必要老生常谈一下,一般来说,消费者在保险理财“金字塔”中有不同层次的需求。最基本的保险需求是风险保障,包括意外、定期和终身寿险、医疗费用、健康等保障,属于纯风险的保障部分。在满足人身保障的基础上,还要考虑投资性险种,以保证家庭正常的现金流,长远的也要考虑到养老,孩子教育金的问题。

      不同人群需求不同,如单身人士没有家庭负担,最主要的考虑就是健康保障,建议可以购买意外险、重疾险,另外附加住院医疗险。而对于有家庭的人士来说,家庭中的经济支柱一定要强调购买高保障型保险,以免出现突然事故影响到家庭的基本生活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