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特别报道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价值
  • 11:理财一周
  • 12:产业纵深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观察
  • A6:信息披露
  • A7:市场·资金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市场·期货
  • A11: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A12:信息披露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提高对通胀容忍度”提法不科学
  • 王勇首谈掌舵思路 央企重组方向不变
  • 我国房价统计改革
    取得阶段性进展
  • 明年价格管控锁定六重点 发改委“首抓”农产品
  • 新华社与国泰君安证券
    签署全面合作协议
  • “资本航母”更需“深水良港”
    解决资源流向问题成当务之急
  • 央企资产总额逼近24万亿
    “十二五”定调做强做优
  • 问诊投行业务 深圳证监局明年重点专项治理
  •  
    2010年12月24日   按日期查找
    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 2版:要闻
    “提高对通胀容忍度”提法不科学
    王勇首谈掌舵思路 央企重组方向不变
    我国房价统计改革
    取得阶段性进展
    明年价格管控锁定六重点 发改委“首抓”农产品
    新华社与国泰君安证券
    签署全面合作协议
    “资本航母”更需“深水良港”
    解决资源流向问题成当务之急
    央企资产总额逼近24万亿
    “十二五”定调做强做优
    问诊投行业务 深圳证监局明年重点专项治理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提高对通胀容忍度”提法不科学
    2010-12-24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乐嘉春

      □作者 乐嘉春

      作者系

      经济学博士

      以较快的经济增长或资源价格改革必然会推升通胀为由,从而提出当前国内宜“提高通胀容忍度”的建言显然欠妥。因为,眼下建议提高央行的通胀管理目标,无疑是朝着错误的方向迈进,并危及中国的宏观经济稳定性。

      随着这几个月CPI同比增长屡屡超出市场预期,显示通胀持续上涨压力相当大,这促使有关中国应当“提高对通胀容忍度”的言论颇为流行。但是,笔者认为,这种提法既不科学又欠妥,也不宜大力提倡,否则将导致市场对未来经济运行的基本预期发生重大变化。

      之所以强调不宜提倡“提高对通胀容忍度”的提法,是因为通胀目标是各国央行货币政策管理的首要目标之一,低通胀一直以来是各国央行奉行的货币政策管理目标,且这一通胀的中期目标不会轻易改变。相反,提高通胀的管理目标,属于货币政策管理目标的重大改变。所以,货币政策管理目标的重大调整,不能只局限于观察或强调政策调整带来的短期效果,更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或策略,或言宏观经济政策要保持连续性和一致性。

      从目前来看,提出“提高对通胀容忍度”建议的理由主要为:当前中国的通胀水平已超过央行的管理目标区间,预期未来通胀压力短期难以消解,但鉴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目前的通胀水平依然是可以容忍的。同时,鉴于中国即将展开资源价格改革,只要不出现恶性通胀或长期处于负利率状态,我们就可以将通胀的容忍度(或言央行的通胀管理目标)从3%提高到5%。

      其实,提出要提高央行的通胀目标的呼声,并非中国独有。今年早些时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布兰查德曾建议,发达国家应把通胀目标从目前普遍2%的水平上调至4%。因为,调高通胀目标将促使利率处于较高而不是接近零利率水平,这将为发达国家遭遇金融市场泡沫破裂时留下政策调控的空间。不久前,有报道称美联储也在讨论是否要提高通胀的管理目标。不过,从各国央行多年来奉行 “低通胀”政策所建立的公信力分析,各国央行都不敢轻易采取提高通胀管理目标的做法,因为通胀可能会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

      这些不确定性包括:鉴于目前发达国家(如美国)的核心CPI上升乏力,这为美国继续推行量化宽松政策提供了依据,因而提高通胀目标短期内可能会刺激这些国家的消费和投资。但是,也可能会引发发达国家巨大的公共债务货币化,危及这些国家的宏观经济稳定性。更突出的问题是提高通胀目标的举措,将加深市场的极度困惑,易于造成金融市场泡沫,引发国际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动荡不安。

      据此,欧洲央行并没有理会布兰查德建议,仍然将中期通胀目标维持在2%水平。欧洲央行深知,物价稳定对稳定当前欧元区经济至关重要,因为物价的稳定是欧元区经济可持续增长和创造就业的必要条件之一。从这个角度分析,眼下建议提高央行的通胀管理目标,无疑是朝着错误的方向迈进。

      回过头来再看中国,目前中国的通胀水平(11月份CPI同比增长5.1%)已经不低,如果当前稳定物价的调控措施不力,很可能会复制2007年至2008年时期的较高通胀水平(2008年4月份CPI同比增长为8.5%),况且目前的核心CPI(扣除食品价格后的近似核心CPI)已接近上一轮通胀最高水平,表明未来中国出现恶性通胀并非不可能,况且目前中国长期处于负利率水平。如果以较快的经济增长或资源价格改革必然会推升通胀为由,从而提高通胀目标,这更应当引起我们去反思“提高通胀容忍度”的建议对中国宏观经济稳定的危险性。

      因为,当通胀目标提高了以后,特别是当负利率现状总是难以扭转时,老百姓的生活成本将“不降反升”,企业经营成本也会“水涨船高”,从而彻底改变市场的基本预期,导致更多的充裕流动性推升资产价格泡沫。结果是较高的通胀目标可能会产生一些临时性的短期效果,但依然无力应对当前中国经济面临通胀压力的严峻挑战,反而给中国带来更多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有鉴于此,眼下我们不能轻易改变中国央行历来奉行“低通胀”政策的公共信誉,而应当继续维持目前3%的通胀管理目标,不要理会“提高通胀容忍度”的不当建议,因为在当前中国经济处于结构转型、全球经济仍然处于动荡之际,维持价格稳定是保持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基本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