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特别报道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价值
  • 11:理财一周
  • 12:产业纵深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观察
  • A6:信息披露
  • A7:市场·资金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市场·期货
  • A11: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A12:信息披露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利率市场化的基础条件
  • 新信贷管理体制是一场市场化变革
  • 直接退市先要调整政策环境
  • 中国谋推全新评级机构
  • “国新”起航引发完善央企分红制度热望
  • 市场更国际化意味着什么
  •  
    2010年12月24日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6版:观点·专栏
    利率市场化的基础条件
    新信贷管理体制是一场市场化变革
    直接退市先要调整政策环境
    中国谋推全新评级机构
    “国新”起航引发完善央企分红制度热望
    市场更国际化意味着什么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市场更国际化意味着什么
    2010-12-24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李 翔

      李 翔

      我国金融市场正在向着国际化方向大踏步迈进。

      根据最新披露的信息,如果不出意外,国际板将于明年推出。届时,沪深市场包括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等在内的多层次证券市场,将初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从监管者的角度来看,这是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又一成果,迈出了金融市场国际化的第一步。随着国际板的建立,境内居民不仅可以通过“走出去”以QDII的形式投资国际金融市场,还可以用“引进来”的办法,直接在境内通过股市投资国际上知名企业。汇丰集团、纽约证交所等都早已露了口风,希望成为首批亮相上海国际板的企业。

      那么,这对于我国的普通投资者而言,又意味着什么呢?面对一个不断国际化的本土投资市场,普通投资者将会面临更多选择,同时也会遭遇更多风险。处于一个转型经济的大背景下的开放性日益增进的市场,普通的投资者要注意把握下列几个共同的原则。

      一个日益开放的市场能给投资者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一个信息不透明,制度不公正的市场,在迅速开放的过程中所承担的风险也是巨大的。由此,对开放进程中的制度漏洞和陷阱时时保有警惕之心,应是每个普通投资者心中时刻坚守的第一准则。对此,在其他国家金融市场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获得正反两面的支持。以制度保障为基础的我国香港,以及新加坡,最终成长为地区性乃至在某一方面具有全球性的金融交易中心,但就在同一时期,埃及以及东南亚和南美的一些国家,却由于相应制度建设的缺失,掉进了所谓“开放进程中的陷阱”。

      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暴发之时,“裙带资本主义”在某种程度上对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动荡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市场化的逻辑之下,热钱的威力之前,很多当事国的脆弱的金融体系不堪一击以至土崩瓦解,多年积累的财富一夕之间被国际炒家席卷一空。对这场国际资本在新兴国家的“剪羊毛”狂潮,一些学者归咎于当事国过快的金融开放步骤。但笔者认为,缺乏相关的制度建设,应该是造成这个恶果的根本原因之一。资本的本性从来都是逐利的,他们从不会有增进他人社会福利的考量和义务。

      在一个更开放的国际化市场上,如何切实加强对本国投资者利益的保护力度,需要监管机构和普通投资者共同努力。一方面,是监管层面针对市场发展的情况施加的配套制度建设,寻找系统化风险可控下的市场选择机制,切实维护公开,公平以及公正的三公原则。使得公平正义的原则在整个市场范围内得到真正贯彻和落实。近期,国内的监管机构对内幕交易、利益输送的打击行动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让投资者提升了对中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信心。但大家更希望监管层能把这种整治行动用制度建设的形式规范下来,相应的配套制度建设能持续得到加强。谁都明白,内幕交易、利益输送,绝对不是一两次严厉打击就能解决问题的,唯有制度化的常抓不懈,方能确保中国的金融市场在与国际的不断对接中更为健康而不是畸形地发展。

      另一方面,普通的投资者也必须相应调整投资心态和行为。在一个新的投资环境中,尽力把握环境的新变化,尽力适应新的条件约束。在市场容量相对较小,制度缺位,监管难以发挥实效的市场环境中盛行的跟风行为,浑水摸鱼,高换手率,追涨杀跌,到了一个国际化的市场格局中会带来较之以往更为严重的后果。

      金融市场国际化,也必然会带来金融行业从监管规则到微观运行上的深刻变化。其中,对普通投资者而言最为重要的,当属公司估值体系的重建和公司治理的完善。其实,随着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改革的基本完成和新股发行制度的不断演进,价值重构的进程早已开启。只是据笔者观察,很多普通投资者恐怕并没有完全意识到这种转变对他们会有怎样的影响。因此,除了需要相关专业知识的补课之外,更多的是投资观念需要随着这些变化及时更新。通过和国际市场的进一步对接,沪深上市公司必然要与国际老牌股市上的企业一样,定期向投资者提供可信赖的信息,以及较为稳定的分红。二级市场融资的功能有必要得到延续,但不能与为股东创造长期财富和收益的目的相冲突。如果普通投资者对上述问题达成共识并有合法的途径保护并实现自身的投资权益,相信越来越多的中国普通投资者的心态会进一步地趋于平和,会更愿意选择通过与优质的公司共同增长,实现自身的财富的增值,而中国的金融市场也随之将步入一个发展新阶段。

      (作者系英国约克大学金融学博士,现任教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