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特别报道
  • 5:专版
  • 6:观点·专栏
  • 7:公司
  • 8:市场
  • 9:市场趋势
  • 10:开市大吉
  • 11: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2:调查·市场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特别报道
  • A4:基金·特别报道
  • A5:基金·特别报道
  • A6:基金·特别报道
  • A7:B基金周刊7
  • A8:基金·特别报道
  • A9:基金·特别报道
  • A10:基金·视点
  • A11:基金·观点
  • A12:基金·基金投资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5: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6:基金·特别报道
  • 加息“靴子”落地 短期市场上涨概率较大
  • 风格转换与经济周期
  • 再次加息旨在稳定市场通胀预期
  • 中办国办:节日期间
    着力做好价格稳定工作
  • 云南五部门联手打击和防控内幕交易
  • 《世界经济黄皮书》:我国在国际大宗商品进口中仍相对弱势
  • 加息不会加剧热钱流入压力
  • 产权交易公告
  •  
    2010年12月27日   按日期查找
    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 2版:要闻
    加息“靴子”落地 短期市场上涨概率较大
    风格转换与经济周期
    再次加息旨在稳定市场通胀预期
    中办国办:节日期间
    着力做好价格稳定工作
    云南五部门联手打击和防控内幕交易
    《世界经济黄皮书》:我国在国际大宗商品进口中仍相对弱势
    加息不会加剧热钱流入压力
    产权交易公告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再次加息旨在稳定市场通胀预期
    2010-12-27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张新法

      ■上证观察家

      ⊙张新法

      

      日前,央行宣布再次上调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年内第二次加息。不难看出,当通胀压力已经成为当下中国经济运行的主要风险时,特别是从目前的通胀水平与负利率现状看,央行早就应当加息了。

      在笔者看来,当前央行在加息问题上之所以始终较为谨慎,可能是基于以下三方面考虑:一是担心当前经济复苏的基础尚未牢固,怕加息会伤及经济增长;二是认为通胀水平在11月份已见顶,已出台的物价调控措施将陆续见效;三是认为“数量型工具为主、价格型工具为辅”对抑制流动性较为有效,所以能不加息就不加息。但是,央行应当主动而不是被动采取加息措施,抑制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通胀上涨风险。

      首先,目前中国经济已出现“企稳回升”或加速之势,为“保增长”而不能加息的情形已不复存在。

      具体来看,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3%,比10月份加快0.2个百分点,这是在基数抬高(去年11月工业同比增速快于10月3.1个百分点)的情况下实现的,说明工业扩张步伐在加快,8月份以来环比增速回升势头进一步得到确立。同时,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已经“调头上行”,如1-11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4.9%,比1-10月份加快0.5个百分点。还有,进出口数据远超预期。今年前11个月的进出口总值、进口总值已经超过历史高点2008年全年的水平,出口总值距2008年全年水平也几乎相等。进出口增速和顺差也大幅回升。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当前经济的加速回升并不是一种短期现象,基于国内重工业去库存临近尾声、投资增长自主性增强及世界经济总体上步入缓慢复苏等情况看,未来中国经济复苏基础仍然较为巩固。但是,目前市场之所以会产生未来“经济复苏基础不稳固”的错觉,主要是因为受基数因素的影响,今年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速会显得比较低,从而可能会忽视经济环比增速仍在加快事实。

      其次,在通胀压力已上升并成为当前经济运行的最大风险时,货币政策不进一步动用价格型工具,要想实现价格总水平的明显回落是不现实的。

      这是因为,11月份CPI和PPI双双大幅走高,分别升破5%和6%,其中CPI环比上涨1.1%(为年内新高),同比上涨5.1%,为28个月以来新高。从类别上看,通胀有日益明显的蔓延趋势,从11月份八大类商品价格 “六涨二降”中可见一斑。确实,通胀趋势一经形成,短期内很难出现明显回落。

      其实,当前中国面临的通胀压力不仅来自于国内因素,还存在着输入型通胀压力,包括货币超发、成本上升、国际输入、游资炒作、通胀预期和自然灾害等,都已构成影响当前通胀的主要因素。笔者认为,明年上半年CPI预计维持在4%同比增长水平,即便假定12月份CPI暂时回落至4%—5%区间,也不预示现有抑制通胀的调控措施已见成效。

      再次,要想成功抑制当前通胀压力,我们需要使用价格型工具,即要采取持续加息手段来抑制通胀压力。

      从目前来看,央行实施货币调控的主要政策手段是数量型工具,却对使用价格型工具(主要为利率手段)比较谨慎,原因可能在于利率工具不太容易产生“立竿见影”的政策效果。但在充分运用数量型工具效果不彰的情况下,特别是仅仅依赖于数量型工具已经很难有效调控通胀压力和控制充裕流动性时,如央行近期数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抑制通胀和控制流动性的调控效果并不理想,运用价格型工具特别是采取加息手段,应当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这才是抑制当前通胀压力的调控措施之一。

      更重要的是,上述分析预示了当前阻碍央行加息的理由已不复存在,相反,央行应当根据当前的通胀压力与负利率水平及时采取加息手段,通过连续加息来稳定市场对通胀的预期,这暗示出中国早已进入加息周期。 (作者系中国银河证券宏观经济研究总监、经济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