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特别报道
  • 5:专版
  • 6:观点·专栏
  • 7:公司
  • 8:市场
  • 9:市场趋势
  • 10:开市大吉
  • 11: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2:调查·市场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特别报道
  • A4:基金·特别报道
  • A5:基金·特别报道
  • A6:基金·特别报道
  • A7:B基金周刊7
  • A8:基金·特别报道
  • A9:基金·特别报道
  • A10:基金·视点
  • A11:基金·观点
  • A12:基金·基金投资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5: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6:基金·特别报道
  • 让子弹保持稳定——展望新年资本市场
  • 本次加息
    着眼点发生了重大转移
  • 奥巴马减税妥协能换来什么
  • 货币政策“路线图”正日渐清晰
  • 每只新股平均催生2.4位亿万富翁
  • ■外论一瞥
  •  
    2010年12月27日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6版:观点·专栏
    让子弹保持稳定——展望新年资本市场
    本次加息
    着眼点发生了重大转移
    奥巴马减税妥协能换来什么
    货币政策“路线图”正日渐清晰
    每只新股平均催生2.4位亿万富翁
    ■外论一瞥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让子弹保持稳定——展望新年资本市场
    2010-12-27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周洛华
      周洛华

      

      刚去看了姜文执导的贺岁片《让子弹飞》,大笑了一场。到家想起已是年末,该给读者们写个年终总结或者明年的展望了,而且最好要写得有贺岁片那样的喜剧效果。

      结合最近的政策调整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我感觉2011年的资本市场可能真像《让子弹飞》这部娱乐片一样是个热闹的年份。而扣动扳机的第一枪,可能就是北京市的交通治理行动。首先我声明,我一直是个极端环保主义者,对于公共交通和步行有天生的热爱,对于前几年我国大力发展的私家车热潮是持保留意见的。我赞成现在北京市治理拥堵的各项措施,甚至认为这些措施还太宽松,至少来得太晚。但是,这件事本身告诉了我们远远超过拥堵和环保以外的其他一系列更重要的情况。这次转变,不仅说明了我国以往的发展模式已到了尽头,我们被迫转型,而转型开始得那么突然,以至于我们的经济运行一时还无法适应。

      北京市限制机动车数量的措施还没有实施,就引发了一系列资本市场的地震,汽车生产商及其供应商的股票开始下跌了。我估计拥堵很快会传递到我国其他城市,最终这些城市迟早也会出台类似的限制措施。在这个新年里,北京的汽车经销商可能有一种别样的滋味。我想,这可能也是某种经济模式的缩影吧。

      我们过去为什么那么乐观地看待汽车产业呢?我们甚至自豪地重复着福特的话,什么先有了车,再有了路。但是现在看起来,不管北京市和上海市的道路交通建设如何投入巨资,仍然不能改善拥堵情况,只能出台限制汽车发展的措施了。这说明我们过去的大规模基建,大规模投资汽车产能,大规模配套上下游产业的措施,可能从现在起就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因为生产出来的汽车也许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从容不迫地向市场推广出去了,尽管全国其他城市还远没有达到汽车保有量的世界平均水平,但这个数据并不支持其他城市像北京今天这样的拥堵情况就不会提前到来。

      那么,如果过去的发展模式到了瓶颈,我们是否能从容不迫地转型呢?那些产能怎么办?那些信贷怎么办?是否有可能在偿还地方政府为发展基础设施而筹措的信贷的情况下,顺利地消化掉汽车产能呢?有数据说,我国去年的汽车产销量已经超过美国,今年估计也将继续保持世界第一的头衔。别忙着说如何改变我国汽车产业大而不强的局面,就先说说如何解决发展汽车产业遇到的瓶颈吧。

      我们经济看似很好,但可能会突然遭遇瓶颈。比如京、沪这样的大城市就会遇到汽车数量增长超过基础设施投入增长,这个局面的背后,其实是原有经济发展模式的瓶颈。更让我担心的是,我国如果继续保持全球汽车消费冠军头衔,势必会在二氧化碳排放问题上陷入被动,而且很可能遇到新瓶颈:高油价。

      读者可能还记得我曾在《上海证券报》上多次撰文提出油价决定房价,现在恐怕大多数人淡忘了我提出的那种虚拟交易策略。但需要指出的是,美国房价开始下跌恰恰是在全球油价上一次见到147美元一桶的时候,美国经济无法承受如此高的油价,其房价也就开始下跌,尽管美联储在过去10年其实一直在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是世人看到了,过多的美元流动性并不能挽救美国房地产价格。现在我国的房价比2008年时几乎又上涨了50%,好在油价比那个时候低了许多,但如果新年里全球油价继续稳步攀升,并且类似黄金在今年的表现那样再次创出历史新高,上次幸运地躲过了危机,而这一次我们或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了。实在很难估计中国经济能否顺利适应每桶147美元的油价。我只想提醒读者,上一次油价高峰时期,我国政府采取了补贴政策,遂使我国汽柴油价格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这一次,面对又有了大幅增长的汽车销量,我们是否还能够继续补贴油价呢?近期国际油价已在慢慢爬升,我真的担心,油价是否会在2011年开始一段狂飙激进的涨幅。

      我从来不认同大规模的货币投放就可能制造并维持繁荣,最终一定有某一组对冲套利关系式打破这种由流动性投放而导致的繁荣,因为任何经济发展只能由科技进步和效率提升而取得,流动性宽松的局面容易使我们沉溺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大量的信贷投放会打破市场原有的风险激励机制,使得我们面对危机时更难以转型。

      我内心仍然相信油价和房价之间存在着某种值得捕捉的对冲比例关系,也不太肯定我国经济目前的运行模式能顺利转型,变得既能适应拥堵的交通,又能适应高涨的油价。要是在2011年我们还不能顺利转型的话,这些曾给我们带来繁荣的汽车产业、基础建设投资和大规模信贷投放就会转而成为我们的负担和挑战。其他经济部门也许会在某一天突然遇到今天北京地区汽车经销商的困局:骄傲的历史和黯淡的前景。

      因此,我比以往更加迫切地呼吁中国经济尽快转型,只有更好地在行动中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我们才能让今天的繁荣稳定地保持下去。

      (作者系知名财经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