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特别报道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司
  • 8:公司纵深
  • 9:创业板·中小板
  • 10:特别报道
  • 11:专版
  • 12:地产投资
  • A1:市场封面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观察
  • A6:调查·市场
  • A7:资金·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银行上市:中国资本市场的必然抉择
  • 增加中国资本市场投资吸引力
  • 银行业改革与资本市场改革同步进行
  •  
    2010年12月29日   按日期查找
    A6版:调查·市场 上一版  下一版
     
     
     
       | A6版:调查·市场
    银行上市:中国资本市场的必然抉择
    增加中国资本市场投资吸引力
    银行业改革与资本市场改革同步进行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银行上市:中国资本市场的必然抉择
    2010-12-29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苗燕 唐真龙 李丹丹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颠覆与勃兴共存的时代。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颠覆了世界金融旧秩序:华尔街五大投行大厦倾覆,长期被全球银行引为典范的欧美银行业疮痍遍布;而在世界东方,中国银行业以其稳健姿态,成为全球银行业独树一帜的标杆。

      而置身于中国资本市场20年的风云际会中,才更清晰地刻画出中国银行业最真实的面容。

      ⊙记者 苗燕 唐真龙 李丹丹

      ○编辑 陈羽 颜剑

      银行在资本市场地位如何铸就

      2010年8月18日,上海正经历着一年中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桑拿天。9点26分,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大厅,当光大集团董事长唐双宁与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一起敲响光大银行的开市锣之后,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前有农行上市大局要保,后有其他国有银行再融资大局要顾,在8月中旬这个“时间夹缝”中上市,唐双宁的心情既兴奋又苦涩。

      对于中国内地第16家上市银行的上市进程,外界用“闪电”来形容。而对于“闪电”一词,唐双宁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体会。物理学是这样解释“闪电”的:空气中积累的大量正负电荷相遇产生的强烈脉冲放电现象。正负电荷的生成是一个长过程,而“闪电”则在刹那之间。为了上市,光大做了十年的漫长电荷生成准备,光大之路也正是中国银行业登陆资本市场的一个缩影:电光火石只在一瞬间,而生成电荷却是一个漫长的、曲折的过程。

      时间的指针定格在2006年。银行业与资本市场历经艰难改革后浴火重生,而这也暗示着历经4年的漫漫熊市即将终结。这一年的夏秋之交,资本市场相继迎来了中行、工行两个庞然大物的上市,这不仅拉开了银行上市高潮的大幕,也从此确立了银行板块在资本市场无人能够撼动的地位。

      那个夏天,注定让人印象深刻。

      从深发展到光大银行,16家银行的上市进程贯穿了整个资本市场的发展历史,也演绎着各自在资本市场不同时代中的角色和故事。尽管每一段故事的印记深浅不一,但可以肯定的是,这16家银行上市的轨迹无疑映射出银行业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正在逐渐深入。

      从第一家大型银行上市开始,银行业对于资本市场的意义就已经绝不仅仅是多了一家上市公司而已。这也注定了银行业要在资本市场上写下最为辉煌的浓彩重墨。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断言:“银行股在世界各大资本市场都是最举足轻重的板块,这个格局在未来很长时间都不会改变。”

      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1月16日,银行板块的16家上市公司的总市值已达到4.16万亿元,银行板块占沪深A股的总市值比重达到了13.65%;这16家上市银行的流通市值也达到了3.2万亿元,占沪深A股的流通市值比重达到了16.72%。银行板块已成为名副其实的A股市场第一大板块。而在2006年中行、工行上市前,A股市场的总市值仅为4.66万亿元,流通市值仅为1.58万亿元。

      截至11月16日,沪深A股总市值排名前5位的上市公司中,银行占据了其中4席。工行、建行、中行、农行分别位列A股总市值排名的2、3、4、5位,排在首位的,是中国石油。而如果以流通市值计算,工行、中行也占据了前五名之中的2、3名席位。

      此外,目前,16家上市银行中的15家,已计入了沪深300指数,15家银行股在指数中的权重达到了17.77%。由此,银行板块的波动对股指也将形成巨大的影响。

      大型银行不仅仅用庞大的数字彰显着自己在资本市场中的荣耀,更用每一次上市时所开创的全新模式,推动着资本市场在发行、定价、估值等能力的全面提升。

      “作为首家完成财务重组、首家成功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国有大银行和首家在境外上市的内地商业银行,交通银行的经验,为后来的建行香港上市、以及中行、工行的两地上市都留下了宝贵的借鉴范本”,这让身为交行副行长的钱文挥十分自豪。

      如果说交行和建行是开创了境外上市的先河,那中行、工行在发行方式上的创新,则为更多的A股上市公司提供了蓝本,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整个资本市场发行制度的改革。

      作为目前全球市值第一的上市公司,工行2006年在上海与香港两地的同日同价上市,曾刷新了资本市场的15项纪录,并开创了9项发行过程与发行方式的创新。其中,较为大家所熟知的包括初创A+H同日同价的发行方式、首次将“绿鞋”机制引入A股。此外,工行还是在A股发行中首次引入国际通行的分析师大会形式的上市公司;也是首次将中国机构投资者列入H股发售的机构投资者范围的上市公司;更是首次在H股挂牌首日批准实行沽空,并有期货、期权、权证发行的内地上市公司。

      工行的这种模式,被后来的中信银行及农行进行了复制。所不同的是,农行的发行方式在工行的基础上再度进行了创新。农行不仅仅将绿鞋引入A股发行,更成为第一家真正使用“绿鞋”的上市公司,并在使用过程中,首次引入了“刷新”机制,将“绿鞋”这一制度安排,进行了充分运用。而在定价方式上,农行也较工行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据介绍,农行尽管在内地和香港采取了“同时路演、同时簿记”的方式,但却采取了差异化定价,A股与H股最终的发行价格并不统一,而这是充分考虑了两个市场的需求后,所能做出的最好选择,充分保证了融资效率最大化。而这种制度创新对于未来企业的两地发行,将具有复制作用。而更值得一提的是,农行发行的定价是在北京完成的。这不仅意味着内地上市公司的地位在提升,也昭示着定价权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