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公司巡礼
  • 4:特别报道
  • 5:产经新闻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专 版
  • 11:产业纵深
  • 12: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观察
  • A6:市场·调查
  • A7:市场·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创业板让资本承认高科技
  •  
    2010年12月30日   按日期查找
    A6版:市场·调查 上一版  下一版
     
     
     
       | A6版:市场·调查
    创业板让资本承认高科技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创业板让资本承认高科技
    2010-12-30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丰和 马婧妤 刘伟 ○编辑 朱绍勇

      2009年10月30日,虽然在节气上已步入深秋,但是此刻的深圳依然秋高气爽,暖意融融:28家拥有高新技术背景的中小型创新企业成功在深圳创业板上市。就在全球经济复苏步伐依旧迟疑、滞重之时,中国悄然为走出危机、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型迈出关键的一步。

      就在差不多一年前,美国雷曼兄弟破产,由此拉开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序幕,世界经济有可能从此陷入了二战以来最为严重的衰退。因此,曾有人这样评价,如果说主板市场在前20年为国有经济重新布局和国企改革作出巨大贡献的话,那么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创业板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转型的无形之手,引领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

      这并非妄言。创业板的建立正是顺应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正是由于创业板的出现,资本这一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才得以大规模流向历来被传统投融资体系所忽视、但又是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中小型创新企业。而在历史上,资本与高科技产业结合后,所迸发的活力曾不止一次让世界惊叹,书写过一个又一个经济增长的奇迹!

      ⊙记者 丰和 马婧妤 刘伟 ○编辑 朱绍勇

      水到渠成

      从1999年开始,创业板从筹备到成立历经长达十年时间。当我们站在今天的时点上,回望十年前创业板所经历的那段路程,当我们不再以抱怨、痛惜的心态沉溺于往事时,或许我们可以平心静气地从历史轨迹中探寻这失去的十年的价值:在以“新兴加转轨”为特色的中国资本市场中寻求发展,我们究竟是先“干起来再说”,还是遵循资本市场发展的内在规律与国民经济对其不同阶段的要求,等待水到渠成的那一天。

      十年前,一股来自大洋彼岸的网络股热潮吹遍中国大地,国内投资者、企业以及学界都热切希望中国能成立自己的纳斯达克,创造出一批中国的微软、中国的谷歌。此刻,以科技部为主导的各部委已经考虑借助资本市场的平台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也正是在这一年年初,深圳证交所向证监会呈送《关于进行成长板市场的方案研究的立项报告》,从此拉开了创业板筹备的大幕。到了2001年,经过一阵紧锣密鼓的筹备后,成立创业板的一切技术准备已全部就绪。然而事情却出现了令人难以捉摸的动向和延期的态势。

      没有任何来自官方的解释。对其原因,在市场的自我答中大多集中于“万事俱备,只欠法规完善东风”,“纳指暴跌及香港创业板不景气影响了决策层的决心”等等。

      “创业板不能推出的障碍不在技术面,不在基本面,而在当时的意识不能统一。一是纳斯达克泡沫破灭后,如何评价海外经验;二是目前情况下推出创业板是不是必需,条件是不是具备。”一位经历创业板建立全程的资深媒体人表示。

      一个不能忽略的背景是,创业板获准筹建的时间距97亚洲金融风暴只有两年,距离327国债事件平息也只有4年。尽管凭借资本项目管制,我国幸运地躲过了这轮危机。但是在这次危机中,日本、韩国所形成的大量不良金融资产给决策层留下了深刻印象。此后,系统性金融风险始终是决策层在推进发展与改革时的重点考虑因素。而327国债期货事件虽已过去,但其恶劣影响仍让人们牢记其教训:在一个各方条件都尚不成熟的市场上贸然推进创新,其后果必然不堪设想。

      此时此刻,经过十年超常规发展,主板市场本身问题开始不断呈现:上市公司普遍缺乏盈利能力和有效的公司治理,虑假信息披露到处呈现;机构诚信意识淡薄,市场操纵行业普遍,自2000年起,中科创业崩盘、亿安科技操纵案、基金黑幕等恶性事件频发,严重影响了投资者对市场信心。这时,基于创业板成立的预期,市场还上出现了一批专门为在创业板上市套利而组建和包装的公司,未等上市创业板拟上市公司已在一级半被恶抄。

      显然,在主板市场风险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时,创业板的推出无疑将会使本已脆弱的资市场面临更大的风险,更何况在当时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迫需要解的问题是如何加快国企改革,证券市场的主要任务依然是为国企改革服务。

      逐利是资本运行的天然法则。眼看创业板无法成行,越来越多的资本陆续从各地创新企业抽身,或者索性暂停资金注入,资本与高科技之间的联系戛然中断。“好可惜”,深圳创投的第一代创始人、现任深圳创投协会秘书长的王守仁一回想起那段岁月仍然能感到一股揪心痛楚,“创业板没有推出影响最大是正哪些嗷嗷待哺的创新型企业。”

      但是事物发展总是处在螺旋上升态势中,暂时的撤退不是退缩而是暗暗积蓄能量,以迎接更伟大的使命和挑战。就在创业板成立被无声叫停的2001年,中国证监会掀起一轮监管风暴,开始埋头整治资本市场的痼疾。

      斗转星移,在创业板等候的十年间,世事也在发生巨变:

      2004年年初,资本市场迎来命运的转折点。“国九条”的发布,将资本市场的发展上升至战略高度: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有经济调整、加快非国有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在此后的五年间,证券市场各项改革快速推进,为市场规范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特别是股权分置改革后形成的全流通市场机制和环境,为资本市场重新焕发资源配置功能和推进创新创造了条件。至此,一个健康的资本市场已经初步形成,有能力承接历史赋予的新的重任。

      同时,中国改革开放30年后,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人口、环境和资源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建立在资源依赖型基础上的经济发展空间十分有限。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意味着,中国经济将走向一条通过自主创新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之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正在呼唤着一个运行更为高效的多层次资金本市场承载其新的历史使命。

      放眼海外,作为中国近邻的韩国在经历了97亚洲金融风暴的重创后,痛定思痛改变了之前依赖大财团与大企业捆绑式发展的模式,通过设立科斯达克,让新兴产业在98年后呈现出了爆炸性增长,成功推动经济转型。这充分说明,金融危机虽然暴露了放任自流的市场体系的许多弊病,但是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功能并没有改变,资本市场依然可以通过创新提高市场效率,服务经济的转型需求,进而推动经济发展。

      一场突如其来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更加速创业板推出的进程。在这轮始于2008年下半年的危机中,中国采取的以保增长、促就业为目标的措施效果虽然在2009年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从长期来看,却进一步加剧了结构失衡的格局,经济转型的内在要求反而更为迫切。此时,创业板的推出真正到了水到渠成的时候。2009年3月31日,一个普通的日子,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证监会发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创业板终于获得“准生证”。高科技与资本在更高的起点上再度对接。

      无形之手

      在中国经济的转型的关键时刻,创业板一登场就令让市场震惊于其对资本驾驭的能力。

      似乎是为了追赶逝去的十年,在创业板这个平台上,资本迫不及待地大规模涌向创新型高科技企业。一组数字足以说明这个热度:2009年10月底,创业板首批28家公司募集资金规模达到154.78亿元,超募比例高达115%;一年之后,创业板共募集资金接近1300亿元,是中小板成立一年间的一倍还多;上市家数达到130家,是沪深交易所建立头两年的总和!

      其实,国内通过创新金融手段扶持科技企业的努力一直没有中断过,但是均未取得像创业板这样的功效。早在1986年国家科委就与财政部共同出资成立了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专门从事创业投资。但是,由于创业投资风险过高,长期依赖财政资金注资推动其发展并不现实。

      中国虽然拥有令全球羡慕的高储蓄率,然而在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体系却根本无法与数以千万计的中小企业对接。原因在于创新型中小企业大都具有这样一个共性:虽然它们比大企业率先吸纳先进技术,但是从创业到拓展销售市场实现盈利,一般都要经历5年至7年时间。一家企业如果在连续数年时间内,没有形成稳定的现金流,银行则无法依据信贷标准对其放贷。

      而在资本市场方面。主板市场长期以来定位于为国有企业服务。尽管深交所在2004年建立了中小板,降低了企业的上市门槛,可是上市企业的标准仍然严格控制在发展的成熟期,这使得数量更为庞大、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中小企业依然无缘通过资本市场融资。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世界上有战略眼光的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以创业板为核心的创业投资体系来矫正原有金融体系的结构问题,来推动经济的转型。

      而除了将资本直接注入中小创新企业外,创业板还通过提供风险分担机制和财富创造效应,带动风投、银行和地方政府等共同形成对创新企业的金融服务链。这种特有的示范、带动、引导效应更是其他要素市场所无法比拟的。

      “不知哪里来冒出的这么多的资金”。对比创业板推出前后的市场变化,无锡市金融办资本市场处处长邱士安不无感慨,“早先无锡尚德在进行融资时,还需政府出面牵线搭桥,而现在很多创投资金主动上门来找项目要投资。”

      无利不起早!创业板推出的短短一年时间里,创投和私募股权投资机构获得了丰厚的回报。来自清科网的数据显示,截至10月底,在创业板上市的130家公司中,获得创投资金技持的公司达到73家,这些风险投资资本的平均账面投资高达10.82倍。

      “资本本性决定了哪里利润高,就流向哪里,并不需要任何行政指令”。上创信德总经理秦曦表示,创业板成立后最大的变化是愿意进入创投公司的资金快速增加,其中有不少就是从房地产市场分流出来的。据清科网统计,在2010年的前三个季度,VC/PE共募集完成基金数量达到112只,募集金额接近2000亿人民币。资本的汇聚也让创投公司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资金运用压力,从而倒逼资本从投资处于发展阶后期的企业向前端延伸。

      变化不仅出现在创投行业,在银行体系内,执行了几十年如一日的刚性信贷标准也正在出现松动。为顺应市场的变化,银行正在突破传统信贷模式和评价标准,针对中小企业缺乏抵押物的状况,进行制度和产品创新,在满足中小企业贷款需求和银行稳健管理之间寻找平衡点。以北京银行为例,其专门针对中小企业设计了“创融通”、“及时予”、“信保贷”、“助业桥”四大产品系列,可以全面满足处在创业、成长、成熟期等各阶段的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根据银监会的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银行小企业贷款余额比去年同期新增了近2000亿元,比各项贷款平均增速高出7个百分点。

      在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背景之下,创业板的出现还进一步推动了各地方政府对创业投资活动的鼓励和支持,从而动员了更多的社会资源涌向创新型企业。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市已专门成立上市工作的部门,逾100个省级、地市级地方政府出台扶持、鼓励企业改制上市的政策和措施,从财政、税收、土地、环保、人才、政府服务等多个方面营造良好创业氛围。

      不只是中国微软

      正如同一切新生事物到来总是伴随着争议一样,创业板虽然历经十年磨难,但是自正式运行的那一天起,由于“三高”、“高管减持”等问题,市场对它的诟病一直不断,创业板也曾一度被异化为“造富板”、“逃亡板”;而低于市场预期的业绩表现,又常被投资者指责为包装过度。几乎每位质疑的投资者均在心中画了一个大问号:这样的创业板能造就中国微软?

      面对市场的种种质疑,在创业板成立一周年之际,尚福林表示创业板正朝着预期方向发展。此话寓意深长,这表明管理层看到成绩,同时更看到问题,而且所出现的问题并未超出预料。

      事实上创业板成立一年来所遇到的问题,在中小板成立初期也都出现过,换言之,这是市场发展过程必经的一个现象。但是这不等于被监管层所忽视。

      如何让资本、创新产业、市场三者之间形成稳定的良性互动已成为监管层着重考虑的方向。对创业板配套制度的完善已经紧锣密鼓地在进行之中。9月底,深交所已向证监会率先递交了最新修改的创业板直接退市方案。原因就在于在各项配套中,退市制度是保证市场有效高序进行,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制度要求。退市制度的建立,就是为了引导市场资源流向优质企业,实现对投资者权益的真正保护。

      然而,对于出生仅一年的创业板来说,无论如何也无法以当下的运行结果给市场一个满意的回答。因此,让我们跳出市场层面,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角度上再度审视,或许能得到新的解答。

      从历史上看,任何一轮经济危机,无一不是因新科技、新产业和新经济引领而走出,重新走上平稳较快发展之路,并从中诞生出一批国际巨星级企业。这一点,无论是美国的纳斯达克,还是韩国的科斯达克都已经充分用事实给予了证明。

      因此,比“三高”、“减持”更值得关注的是,创业板是否正在履行它的职责。统计显示在已上市创业板公司中,94%为新高技术企业,43%属于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七大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板已经成为推动落实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实施重要平台。

      并且在上市公司方面,上市并非是终止,而是新的开始。探路者董事会秘书张成就曾表示,上市后就敢去想了,这个想,不是想一两步,而是想企业应该在整个行业、整个产业、整个市场中扮演什么角色,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所能给予我们的发展空间。

      探路者只是140家创业板公司的一员,而这140家上市公司的背后,则是16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是5万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是正在由全国67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正在培育的4.4万家企业。如此庞大的高科技后备军团,不仅意味着创业板的上市资源充足,更意味着在以创业板为核心的金融服务链中,将有更多的高科技企业得到资本的支持,从中极有可能形成一到两个巨大产业集群,从而打造出中国经济转型的引擎,这时出现中国的微软已是必然的结果。

      因此,在不少有着多年创投经历的人的眼中,创业板出现中国的微软只是时间问题。“不用怀疑,这个市场必将出现一批英雄式的企业”,深创投创始人之一王守仁的语气坚决而又肯定。“在没有创业板的时候,企业发展环境这么恶劣,失败率又这么高,成长周期又长,可还是出现了比亚迪、华为这样一批优秀的企业,更何况现在有了创业板。”

      创业板带给我们的,还不仅仅停留在经济的层面。

      “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有影响的科技大国和经济大国。历史告诉我们,科学技术决定民族兴衰和国家命运”,在一年前举行的首都科技界大会上,温家宝总理的讲话犹然在耳。

      从更为久远的历史长河中来看,科技的确改变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力对比。《大国崛起》的作者、历史学家肯尼迪对此曾有过这样一段论述,如果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范围内,优势总是属于那些有更强的物质创造能力的国家,而技术上的突破与组织形式上的变革是物质创造的基础。

      然而,众所周知事实是,一个国家的科技竞争力的关键不在于科技的基础投入强度,而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比重和效率。一项统计数据显示,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资金问题大约占了六成权重。因此,要把科技转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和竞争优势不离资本的支持,它具有将未来的潜力转变为现实的能力,把梦想变为现实的功能。

      即使是作为本轮金融危机策源地的美国,目前依然对创新倾注了很高的热情与投入。

      刚刚从美国考察归来的深圳松禾资本管理有限董事长罗飞地告诉记者,就在回国的前两周,刚有一个企业在纳斯达克上市,不仅没有利润,还没有销售业绩。“今后,国家间的竞争越来越多体现在创新层面上,从这个角度来看,创业板的设立是国家竞争战略中的重要一步。”

      还有一个现象可以与罗飞的观点相佐证。那就是,正当全球投资者质疑美国的经济实力和美元信用之时,今年美国纳斯达克的上市公司总数在经历了08、09两年低迷后,又几乎恢复到危机之前的水平。

      从这些变化来看来,可以毫不讳言地说,未来创业板必将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平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有史以来就是富于创造的民族,纸、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曾改变了世界事物的面貌和发展。当这些创造力与一个先进的资本平台嫁接之后,将会呈现何种力量?“合抱之木生于毫末”,虽然经历仅仅一年,但是它的未来必将根深叶茂。所以,不要犹豫,大踏步向前走,让时间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