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公司巡礼
  • 4:特别报道
  • 5:产经新闻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专 版
  • 11:产业纵深
  • 12: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观察
  • A6:市场·调查
  • A7:市场·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储备新政留后手 住建部“高压”明年楼市
  • 广东海南战略合作 交运海洋旅游产业成亮点
  • 央行再度释放收缩流动性信号
  • 2011年度考试录用中国证监会参照公务员法
    管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公告
  • 中国资本市场第36届季度高级研讨会
  • 休刊启事
  • 每日关注
  • 家贼难防
  •  
    2010年12月30日   按日期查找
    1版:头版 下一版
     
     
     
       | 1版:头版
    储备新政留后手 住建部“高压”明年楼市
    广东海南战略合作 交运海洋旅游产业成亮点
    央行再度释放收缩流动性信号
    2011年度考试录用中国证监会参照公务员法
    管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公告
    中国资本市场第36届季度高级研讨会
    休刊启事
    每日关注
    家贼难防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家贼难防
    2010-12-30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何军)

      在IPO频创财富神话的诱惑下,精准的Pre-Ipo投资、尤其是突击入股,成为时下挣钱最快的行当。然而面对即将入口的盛宴,少数上市公司却偷偷离席,将优质资产拱手让人,上演一幕幕“监守自盗”的活剧。

      G公司董事会本月通过决议,放弃对X公司的优先增资权,而X公司此次增资的目的正是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上市步伐,与年初X公司1.13元的增资价相比,此次增资价格高达8元,表明潜在投资者极为看好企业的上市前景。

      G公司放弃增资的理由是集中精力经营核心业务,而这个理由却无法解释,今年年初,G公司及关联方出资力捧X公司。或许,成功孵化一家拟上市企业后,将利益定向输送,才是G公司的难言之隐。

      而且,这已经不是G公司第一次所为了。2008年2月,G公司以自身发展战略调整为由出售了S公司股权,长达5年的投资仅获21%的收益。随后,S公司启动上市工作,目前IPO申请已获证监会核准,一旦成功上市,G公司错失的收益将高达数亿元。

      而此类变相摊薄股东利益的行为已非个案。与G公司较为初级的运作相比,Q公司的偷盗伎俩甚至可以用连环计来形容。

      Q公司原本是一家增长强劲的快速消费品企业K公司的第一大股东,2008年1月底,Q公司的大股东J集团单一增资K公司,以微弱优势拿下了控股权。

      2009年7月,K公司增资引进产业基金,加快上市进程,Q公司的权益进一步降低。但故事还没有结束,2009年底,Q公司又放弃优先受让权,默许J集团收购K公司4家股东的股权,由此,Q公司持股较最初下降了33%。

      今年,J集团出让了部分Q公司股权,退居第二大股东,进而“体面”地完成了“掠夺”K公司的全过程。

      此类变相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偷盗行为,不仅有悖于市场原则,还极易滋生PE腐败、频发利益输送,应当引起监管部门高度警惕。 (何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