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公司巡礼
  • 4:特别报道
  • 5:产经新闻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专 版
  • 11:产业纵深
  • 12: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观察
  • A6:市场·调查
  • A7:市场·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中国股市历史贡献与未来责任在哪里
  • 人力资本预期收益
    为何下降
  • 要素市场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短腿”
  •  
    2010年12月30日   按日期查找
    12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上一版  下一版
     
     
     
       | 12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中国股市历史贡献与未来责任在哪里
    人力资本预期收益
    为何下降
    要素市场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短腿”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要素市场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短腿”
    2010-12-30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李长安

      ⊙李长安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发展取得了年均近10%的增长速度,一举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领头羊”。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平衡发展,特别是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发展的不均衡,已经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

      一方面,商品市场发展迅速,基本发育成熟。目前我国农产品生产的指令性计划已全部取消,工业品生产的指令性计划只限于少数几种。市场调节价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农副产品收购总额和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均已超过90%。

      另一方面,要素市场发展却要相对缓慢,并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一条“短腿”。要素市场主要包括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和土地市场,这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也是保证经济增长的物质基础。

      不仅如此,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还决定了分配状况。在要素市场发育不健全的情况下,收入分配同样会受到负面影响,这也是导致贫富悬殊的重要原因。

      具体来说,我国要素市场发展的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健全。从形式上看,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建设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比如劳动力从过去的不能流动到基本实现了自由流动。目前,我国的流动劳动力已经超过了2亿,主要以农村剩余为主体。近十年来,随着大学毕业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也加入了流动人口就业的大军中。毫无疑问,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大大提高了劳动力的配置效率,不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也使流动群体得到了更高的收入。

      但是,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依然是一个典型的“二元”劳动力市场,由于不完善的户籍制度、人事制度、经济体制等制度层面上的原因,劳动力市场被分割成高级劳动力市场(如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等)和低级劳动力市场(如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等)。

      一般来说,在高级劳动力市场中,劳动者工资较高,福利待遇较好,升迁机会较多;在低级劳动力市场中,劳动者的工资较低,福利待遇较差,升迁的机会也较少。在分割的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在两类市场之间难以流动,即使流动也是成本十分高昂。

      更为重要的是,劳动力市场的价格决定也由于制度性障碍而出现了扭曲,就业歧视和分配不公现象严重。就业歧视有多种表现形式,如性别歧视、身份歧视、身体歧视、地域歧视等。其中又以户籍制度造成的身份歧视尤为严重,其受害者主要包括农民工和没有本地户口的“蚁族”。

      其次,资本市场功能不完善。资本市场既是筹集资金的重要渠道,又是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场所。从理论上来说,利率作为资本市场的价格“信号灯”,应该由资本市场的供给和需求所决定。如果利率这个价格“信号灯”失灵,那么不仅会导致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不合理,还会导致宏观调控决策的失误。

      长期以来,我国的利率水平低于正常的市场利率水平,导致对资本的过度需求。一般认为,民间借贷利率由于市场化程度比较高,因而更能反应资本的实际价格。按照规定,民间贷款利率最高不超过基准利率的4倍,但在实际中利率水平往往要超过这个限度。

      利率水平偏低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由于利率水平远远低于房地产和实物投资的预期回报率,这种差异是造成过度投资和房地产投机的根本动力。此外,利率偏低还导致了资本使用效率的下降,各种各样的重复建设现象十分严重。

      最后,土地市场仍不规范。中国的土地市场是一个典型的卖方垄断市场,离真正的市场化目标相距甚远。表面上看,自2004年开始实行土地“招拍挂”制度后,土地的价格是由自由竞拍而得,其实不然。由于土地的国有制,其供给量往往取决于政府的偏好。更为严重的是,现行的地方财政体制严重依赖于土地的出让金,即是一种典型的“土地财政”。土地出让金本来属于政府的预算外收入,也被称作“第二财政”。

      不过,在不少地方,“第二财政”早已取代“第一财政”而成为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在一些地方,土地直接税收及城市扩张带来的间接税收占地方预算内收入的40%,而土地出让金净收入占政府预算外收入的60%以上。这样,地方政府就可以通过控制土地的供应速度和面积,从而掌控土地价格的变动。而实际上,为了维持更高的地价以获得更多的土地出让金,地方政府的供地计划大多不能完成。

      要素市场的不完善对经济发展会产生严重的制约作用。事实上,要素市场的变动直接影响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其一,劳动力市场的发育不健全使得大多数普通劳动者工资水平低下,在整个国民收入分配中,劳动的份额远远不如资本的份额高。这就制约了全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而在国内消费水平迟迟不能得到有效提高的情况下,不得不过分地依赖国外的消费需求,这样出口超过进口并形成巨额外贸顺差就不可避免。

      其二,资本市场的不健全导致对资本的过度需求,低利率政策为形成庞大的投资需求创造了条件,这也是长期以来投资能够充当国民经济发展“领头羊”的重要原因。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膨胀也与廉价资本有直接关系,而这使得目前央行动用利率工具调控经济左右为难。

      其三,土地制度的不完善成了强化土地财政、推高房价的根源。高房价不仅抑制的是消费者当前的消费,也对未来的消费产生不利影响。

      由此可见,要素市场的“半拉子市场化”已经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重要制度性因素。因此,在明年以及未来的“十二五”期间,必须将制度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将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当作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动力。在要素市场建设方面,必须消除各种制度性障碍,尽快建立起劳动、资本和土地能够自由流动,其价格能够主要由市场供求决定的机制。

      在劳动力市场方面,劳动力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最基本要素之一,其数量、质量和结构的变化无疑是影响未来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变量,而劳动力市场的公平状况不但会对劳动者本身造成影响,更会对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产生重大冲击。因此,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的步伐,消除就业歧视,构建统一、公平的劳动力市场,是保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必修课”。

      在资本市场方面,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使金融机构进一步增强风险定价的能力。按照央行行长周小川的说法,利率市场化是一个过程,需要培育各方面的条件,下一步要根据“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划定范围,提供激励机制,有规划、有步骤、坚定不移地推动利率市场化。

      同时,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必须建立一套适宜而谨慎的管理制度,制定高质量的监管标准,进行严格高效的银行监督,评估银行风险。这对利率放开后的金融体系成功地发挥作用非常重要。

      在土地制度方面,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问题。按照事权和财权匹配的原则,重新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入比例。在统一税政的前提下,赋予省级政府适当税政管理权限,培育地方支柱税源。改革现行的土地“招拍挂”制度,变单纯的“价高者得”为“综合条件最优者得”。

      同时严格控制商品房用地单宗出让面积,限制企业拿地规模,促进尽快形成有效供应,防止开发企业囤地。大胆探索农地流转和农村宅基地流转的方式方法,如果这项改革能取得突破,那么土地供应紧张的格局将有效缓解,地价以及房价高企不下的局面就能打破。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