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公司巡礼
  • 4:特别报道
  • 5:产经新闻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专 版
  • 11:产业纵深
  • 12: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观察
  • A6:市场·调查
  • A7:市场·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法律没有避风港
  • 在利益交锋中重构中国债权国地位
  • 同是高市盈率发行
    为何市场感受迥异
  • A股与中国宏观经济逆道而行
  • 从四大经济运行指标背离看明年经济难点
  • 如此辩解,更值得深究
  •  
    2010年12月30日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7版:观点·专栏
    法律没有避风港
    在利益交锋中重构中国债权国地位
    同是高市盈率发行
    为何市场感受迥异
    A股与中国宏观经济逆道而行
    从四大经济运行指标背离看明年经济难点
    如此辩解,更值得深究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如此辩解,更值得深究
    2010-12-30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陈宇峰
      陈宇峰

      辽宁抚顺这个东北工业重镇近日再度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但这个焦点却不在于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问题。细心的网友在年底政府采购网的招标公告中发现,以抚顺市财政局办公室为采购单位,内容包括U盘、移动硬盘等6类办公设备的公告中,其中U盘一项被指定为“苹果iPod Touch4(32G)”。这本已是当前地方政府采购中的一种常态化现象,实际上大多数人也已习惯了那些官员手中耍着时尚的iPhone、iPad。毕竟,追随时尚奢侈品并没有官员和非官员之分,但敢在网络上如此公开招标公款使用高价时尚产品项目,实属罕见,也难怪会在国内媒体掀起轩然大波。事后,迫于强大的舆论压力,这一采购计划被迫中止,换成单价1000元左右的、同等存储容量的新邦Cenby F83,之后还有一长串的、并不带有实质性改革的整顿意见。

      而更有意思的,则是抚顺官员那些哭笑不得的辩解词:“当初是想买一些保密程度高、质量更有保证的U盘,所以就选择了iPod”、“采购员业务不精”等,诸如此类几已成为“八股”腔的推诿之词。内中所含的委屈和不甘,笔者以为是更值得深究的。

      不妨举个启发性的反例:最近发生在新西兰首位华裔内阁部长、新西兰民族事务和妇女事务部长黄徐毓芳的辞职案。据报,这位能干的女部长仅仅因为涉嫌公款用于私人海外旅行而被迫辞职。细查这一案件,黄徐毓芳部长只是在国际度假期间为丈夫一些生意上的协议签了字,为其丈夫的生意节省了某些开支。按理说,既然是在度假期间的行为,应该不在质问范围之内。但独立调查员的一些质疑,并没有引来这位部长的任何辩解,而是直接辞职,以免影响当届政府的公信力。不少当地的媒体由此甚至认为,过于严厉的管制,捆绑了那些有才干官员的手脚。

      处于转型国家的中国大多数公众,听闻某些地方政府机构的年终花钱、高价采购之举,不免对于这些地方政府的公信力“满腹狐疑”,而某些官员一遇质疑或推卸责任或辩解,两三个回合下来,有时就演变成了一场不着边际的“口水战”。我们要问的是,究竟应该如何完成这种转型财政体制的成熟转身呢?其实,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经济学命题:“谁来监督监督者”。一个看似拗口,但似乎也找不出更好描述逻辑的永恒性命题,对它的思考不仅有利于企业等微观组织的生产问题,同样也关乎国家这些宏观政治组织的命运。

      当然,这么说,并不等于目前就没有办法来缓解这一管理悖论。正如以上两个案例对照那样,过于严厉的监督力度会使得监督者和被监督者失去生产的积极性,甚至低于正常的积极性,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些年发达国家经济学家和民众在实践中开始担心“严厉监督力度”的危害。当然,过于宽松的监督力度也能产生过度的生产积极性,而且很容易产生监督者和被监督者之间的相互勾结,相互佐证,联合进行更为隐蔽的腐败。这就是民众对一些地方政府机构心存疑虑的地方。

      从客观来看,我们要从当前的监督力度转向发达国家成熟的监督体制尚需时日,不过,眼前仍有不少的问题是亟须解决的。比如,对揭露腐败的“深喉”的监督和举报行为是不是应该保护?如何保护?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对政府行为的监督能力也在不断提高,而政府被监督的需求也在增加。从“天价U盘”的案例中,国人开始意识到民间“深喉”对政府财政改革的热衷和其潜在的能力。很显然,财政局之所以敢将这些“天价U盘”放在网上公示,是因为其本身就是一个地区公共财政支出的监督者,在体制之内似乎很少有监督的力量存在,根本谈不上合理的监督力度。而恰恰是近些年来这些潜在的、自发性的“深喉”们出现,使得这些公开性的腐败现象大大减少。这些自发性的“深喉”,再加上媒体的力量,笔者以为,应是未来反腐中最为重要的力量之一。再次,就是政府该如何处置这些违规事件?应该从轻,还是严惩不贷呢?这些都是眼前亟须解决的社会性问题。

      至少,在我们今天的行政管理体制下,上级机构的行政力量应该是积极存在的。因此,一旦查实了违规违纪,就必须严肃处理,或者移交相关法律部门,而不是从轻发落,甚至帮助其下属“辩解”。这样,一则可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增加社会监督力量的参与力量;二则也可减少这些官员“公开性”腐败。在笔者看来,这些“公开性”的系统性腐败远要比之前的零散性腐败严重得多。在接下去的社会改革中,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作者系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