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扮演什么角色
■今日看板
⊙亚夫
刚刚过去的2010年,中国经济有一个重要指标被一些分析人士看淡了,这就是中国经济总量在去年年中已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而这个指标在一些国际媒体眼里却看得很重,认为这是去年全球十大经济新闻之一。为什么国际社会对这个指标会如此看重呢?原因很多,其中有一条,对中国社会未来的变化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很大影响。
而对于中国经济在去年的表现,有国内专家认为,这是一个优等生的表现,可以打优。理由是,经过本轮国际金融危机的洗礼,中国经济在去年出现了许多亮点。一是基本实现了稳步增长,二是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出现了变化,三是宏观经济政策逐步恢复了常态。另外,外贸情况好于预期,表明中国企业的竞争能力和中国产业的竞争优势仍然很强。
对此,尽管人们或许有不同认知,但有一点是比较明确的,这就是中国经济在去年确实表现突出,尤其是主要经济指标都在趋于均衡协调。能做到这一点,非常不容易。因为,去年的经济环境十分复杂,特别是受外部因素影响,明显牵制了结构调整的步伐,干扰了经济运行的节奏。而在去年年末虽然出现了通胀的苗头,但整体上还是很亮丽。
基于这样的经济基本面,中国内地股市本来应该有很好表现。但实际情况正好相反,去年沪深股市是题材股和中小板与创业板的天下,大盘蓝筹股和主板市场深深潜伏,基本没什么表现。特别是上证综指更是羸弱,一年下来,居然排名落在全球最差股市的第三位,与升格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经济很不相称。尤其与美英等经济停滞的股市相比,表现反而不佳,实在有违常理。
请看一组数据:截至去年年底,全球股市一年表现最差的是希腊-35.62%、西班牙-19.17%、上海综指-14.31%、意大利-11.49%等。上证综指竟然和身陷债务危机的“欧猪”五国股市混在一起。而去年美国道琼斯指数比年初上涨11.02%;英国上涨9%;俄罗斯上涨22.54%;印度上涨17.43%;巴西上涨1.04%。无论与美英相比,还是与“金砖四国”其他三位相比,去年沪综指的表现都很汗颜。
什么原因呢?这跟去年沪深股市的运行节奏与融资安排有一定关系。去年沪深两市共上市新股349只,几乎每天都有一只新股上市。两市全年募集资金9719亿元,其中首发募集4921亿元。去年沪市还推出了股指期货,另外又有几家商业银行再融资。这些复杂的融资安排,既影响了市场节奏,造成了股指表现异常,表明融资仍然是沪深股市的主要功能。
也就是说,在中国内地股市重建20年之际,它的历史角色依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依然是筹集廉价资本的地方、是上市企业的融资平台。而股市的另一半功能,既按照市场化原则全面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尊重社会公众投资人的完整权益,保障其基本利益,保障股市创造的金融财富由所有投资者公平分享的功能,依然没有得到足够尊重,股市的制度红利与政策红利依然向少数人倾斜。
如,去年沪深股市上市了数百家新公司,其中锋头最健的要数创业板和中小板公司。这些企业一上市就造就了上百个亿万富豪。这些大股东如果能够为企业着想,兼顾社会公众投资人的利益,维护股价稳定,倒也罢了。但事实是,由创业板造就出来的一批“搭便车”富豪,持股成本很低,一有机会就想套现出局。这种制度红利与政策红利由少数人分享的情景,在去年特别明显。
这里有三个问题。一是由社会公众集腋而成的社会资金,是不是一种特殊的金融资源。如果这是一种只有通过特定的制度安排才能享有的稀缺资源,是不是要给予它的所有者,也就是社会公众投资人以公平的回报。二是如果在不同的市场环节存在制度红利和政策红利,并且向少数人倾斜,是不是有失公允。三是社会公众投资人的完整权益如果得不到保障,是不是要付出社会成本。
显然,问题还不止这些。从宏观层面看,当社会公众投资人的投资资金转化成产业投资资本时,如果得不到合理回报,这就表明民间投资的有效性存在问题。而公众投资人的财产性投资如果得不到正常回报,反而大幅缩水,还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家庭资产负债表质量,影响他们的消费积极性。因此,审慎考虑广大社会公众投资人的财产性收入,考虑其合理的投资回报,绝非小事。
由此观之,在扩大内需、转变发展方式已成为国家发展新战略的今天,股市如何调整自己的角色,为七千万投资人服务,找到自己的新定位,也是一个很迫切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