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财经海外
  • 5:广告
  • 6:产经新闻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融资
  • 11:上证零距离
  • 12:人物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观察
  • A7:市场·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数据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新股上市首日再遭破发 “打新”收益两极分化
  • 中国利率体系变革
  • 市场心态脆弱 高估值个股遭抛售
  • 每日关注
  • 中国资本市场第36届季度高级研讨会
  • cnstock
  • 喜新不厌旧 基金配置短期趋向均衡
  •  
    2011年1月11日   按日期查找
    A1版:市 场 上一版  下一版
     
     
     
       | A1版:市 场
    新股上市首日再遭破发 “打新”收益两极分化
    中国利率体系变革
    市场心态脆弱 高估值个股遭抛售
    每日关注
    中国资本市场第36届季度高级研讨会
    cnstock
    喜新不厌旧 基金配置短期趋向均衡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中国利率体系变革
    2011-01-1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石磊 ○主持 于勇

      ⊙石磊 ○主持 于勇

      

      中国加息到什么水平才算合适?这要看中国基准利率调整的目标是什么。有人说是CPI,存款基准利率至少加到实际利率为正的时候才算合适,这个答案央行早就拐弯抹角告诉你错了,因为央行在加强信贷增长的数量型调控,这个信号告诉我们信贷市场被扭曲了,也就是经济学概念里的信贷市场未出清,一个市场如果未出清,价格就一定不是均衡价格,也就是说,央行数量型调控的加强起到了部分的加息作用,那么利率就不必上升到只靠利率调控而达到的“合理水平”。

      这就是说利率的上限应是“合理水平”,那么什么是合理水平?“实际利率为正”可以当作一个标准,对贷款利率而言,利率达到资产回报率(息前)的水平才会起到抑制信贷增长的作用,否则企业会选择继续借贷投资,这也能作为一个标准。目前来看,要想达到实际利率标准下的合理水平,存款基准利率还要上调1.5-2个百分点,而要想达到资产回报率(工业企业)标准下的合理水平,贷款利率还要上调1-1.5个百分点。信贷额度控制力度加大意味着,利率并不会上升如此大的幅度,数量型调控替代了部分价格型调控。

      更值得关注的是全社会的资金成本这一概念,因为央行新的调控表述中已经提到了“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而并非是仅仅对信贷规模进行调控。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全社会的资金成本已经越来越偏离存贷款基准利率,居民的资产回报与企业的融资成本与金融市场的关联越来越大,而与信贷市场的利率的关联减弱。这意味着,加存贷款利率越来越不能有效提高全社会资金成本,更为基础的货币市场利率才是全社会资金成本的合适指标,如果货币市场利率与通胀水平相差差距过大时,资金就会通过各种管道流向实体经济,中国正在倡导扩大直接融资占比,直接融资会推动社会融资直接与金融市场接轨,信贷控制越来越难以达到控制社会融资规模的作用,而“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正是央行在2011年提出的对数量型调控的全新表述,于是央行必须逐步收紧银行间市场流动性,提高货币市场利率,以影响全社会融资规模。

      更长远地看,如果中国逐步过渡到以利率调控为主的调控机制中去,那么中国的货币市场利率至少将达到CPI的水平,这是美国、欧洲、日本等利率调控为主经济体共同的经验。如果我们预期下一个十年中国CPI均值在3%-4%,在未来的十年内中国的货币政策将逐步调整到以利率调控为主,那么7天回购利率均值就至少在3%-4%的水平,而1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均衡水平应该在4.5%-5.5%。如果以当前3.8%的低水平买入,并持有到期,那么收益将连资金成本都弥补不了,更谈不上什么风险补偿了。

      央行多位官员已经连续发表数篇文章倡导中国利率应逐步市场化,这样的信号如果都被忽略,那么债券投资者就只能等着赔钱了。

      (作者系平安证券固定收益部研究主管)

      栏目联系方式:yyou200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