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特别报道
  • 5:观点·专栏
  • 6:公司
  • 7:市场
  • 8:市场趋势
  • 9:开市大吉
  • 10: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1:专版
  • 12:圆桌
  • 13:信息披露
  • 14:专版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私募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公司巡礼
  • A7:基金·观点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海外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专访
  • A16:基金·人物
  • 该放弃幻想了
  • 创新思路:变对美债权为基建投资
  • 劳动合同“变身” 劳务派遣变味
  • 外论一瞥
  • 何以美国就业复苏步履蹒跚
  • 私募股权基金
    与银行的关系扯得清吗
  •  
    2011年1月17日   按日期查找
    5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5版:观点·专栏
    该放弃幻想了
    创新思路:变对美债权为基建投资
    劳动合同“变身” 劳务派遣变味
    外论一瞥
    何以美国就业复苏步履蹒跚
    私募股权基金
    与银行的关系扯得清吗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外论一瞥
    2011-01-17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翻译

      ■外论一瞥

      《华尔街日报》1月13日评论

      中美世纪大博弈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将到访美国,届时将会受到美国公众的欢迎。大概从1990年代开始,美国人视亚洲利益比欧洲重要。

      亚洲与欧洲谁更为重要,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在国内的调查显示,两者是47%对37%。与1993年公众对此的印象恰好相反,那时50%的美国人认为欧洲重要,只有31%的美国人认为亚洲重要。

      对于世界各国发生的新闻最感兴趣方面,今天34%的美国人会说对中国新闻感兴趣,而对法国新闻感兴趣的只有6%,德国11%,意大利11%,英国17%。大多数美国公众认识到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调查发现,47%的受访者视中国为经济顶尖强国,而只有31%的受访者才指出是美国。但是,2008年年初的时候美国人对此的认识却与此相反。

      美国人谨慎地关注中国的贸易政策。美国欢迎增加与加拿大、日本、欧盟国家,当然也包括印度、巴西、墨西哥的贸易,但却与中国存在巨大贸易分歧。对此,54%的美国人认为是件好事,也有46%的美国人不这样认为。去年,皮尤“全球态度”调查显示,尽管47%的美国人认为中国不断崛起的经济力量不是好兆头,但是大多数西欧人却不这样认同——67%的法国人、58%的德国人是这种观点。

      事实上,美国人对于中国的政策似乎是矛盾的。53%的人认为美国在贸易问题上对中国应更趋强硬,而58%的人认为中美应加强密切的双边关系。美国人的底线是不希望妖魔化中国,但美国人对中美贸易关系持谨慎态度。大多数美国人视中美双边关系是尤需解决的问题,尽管存在忧虑,大多数美国人继续持有亚洲巨人崛起有利于美国的看法。

      (作者系皮尤研究中心主席安德鲁·卡哈特 葛传红 编译)

      

      英国《每日电讯报》

      1月14日文章

      美国必须向中国敞开大门

      当奥巴马总统准备欢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时,一种受围心态正紧揪着美国,此次访问正值中美关系的低点。从两国贸易额、旅游、投资和文化交流来看,双方一直维持着互惠的状况。不幸,许多美国人不这么认为。对他们来说,邀请中国加入西方开放、多边的贸易和投资体系,就像孵化了一只掠夺美国增长、工作、科技和地缘政治权力的怪兽。

      在经济的赶超过程中,中国被认为无视规则,从汇率到知识产权的保护都侵害了美国的经济利益。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本周发表演说时,毫不保留地谴责了中国的货币操纵、储备累积和科技窃取。但他的语调出现了特有的尺度,小心地不去得罪中国。在强调美国的竞争性时,他说:“我们需要理解我们作为一个国家的力量不仅取决于中国领导人所做的决定,也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决定。”

      尽管以历史标准来看现在中美贸易和资本失衡是巨大的,但即使中国被说服改变货币政策,也不会让情况发生质的变化。中国当政者被指责故意鼓励这种盈余,以使得“中国制造”可以低廉的价格横行世界。这种观点无疑具有一定代表性,但不是故事的全部。一国的存储癖好与许多因素有关,改变汇率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中国还需要数十年来发展社会安全网、信用通道以及提高人均收入水平。同时,随着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步入老龄化时代,人们开始为自己的退休存款,中国的全球储蓄必须同中国所占世界贸易的份额一起有逻辑地继续增长。

      几乎没有方法来避免各国经济出现的失衡,实质上,这是经济全球化的一种表现。现在要做的是继续加快推动全球货币和金融改革。这意味着美国不得不加大市场的开放力度,这样中国就可以动用储蓄盈余来购买多产的美国资产,否则仍将陷于债务的泥沼。

      (作者系英国著名经济评论家杰瑞米·华纳 贺艳燕 编译)

      《日本经济新闻》1月12日社论

      奥巴马新经济团队

      前进之路布满荆棘

      美国总统奥巴马更换经济阁僚,陆续起用克林顿执政时期的经济政策负责人。奥巴马此举绝非偶然。在1994年的美国中期选举前,共和党提出名为“美利坚契约”的竞选纲领,其核心是“低税收和小政府”。正是在该纲领的影响下,克林顿政权在中期选举中惨遭失败,转而走向重视市场的经济路线。当时的掌舵人就是曾于1995年担任财政部长的罗伯特·爱德华·鲁宾。从此次新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的斯珀林与鲁宾颇有渊源地可以看出,在去年中期选举中惨败的奥巴马政权正在走克林顿政权的老路。

      尽管如此,民主、共和两党和平共处并非易事。去年末在“布什时代减税计划”延长两年一事上,两党达成了共识。但是,在奥巴马政权主张的金融管制改革法以及医疗保险改革法等问题上,共和党正在摩拳擦掌地试图将其废止。在这种“扭曲”状况下,许多经济法案恐将难以通过,这势必会对美国经济造成严重后果。以提高政府债务上限的法案为例,盖特纳曾向议会领导者上书称,如果债务结余触碰到上限,政府业务就会像克林顿时期一样有“当机”的危险。可见,奥巴马新经济团队的前进道路依然布满荆棘。(梁宝卫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