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伟君
截至上周五,深市中小板平均PE为53.56倍,创业板平均PE为73.96倍,这种水平的PE被市场所恐惧。我们知道,存在就有它的合理性,那么这些次新股高PE的合理性在哪里呢?
我们已经注意到这些公司的股本偏小,但很少注意到这些公司在IPO的时候还获得了大量的超募资金,所以高PE是由以下三个因素支撑的。
第一个因素是股本被摊薄。次新股都是经过IPO才上市的,因此IPO后股本被扩大。由于这类中小盘股股本本来就不大,因此在IPO项目未产生效益之前股本已经被摊薄,EPS同步摊薄,相应的PE就会提升。在次新股再次增发时这个特性特别明显,当增发结束后PE就突然大幅度提升,原因就是股价没有变但EPS却突然降低了。
第二个原因是成长性。本质与前一个原因一样,就是经过IPO后业绩暂时没有改观但股本却增加了,导致了EPS的下降。随着IPO项目的产能释放,业绩开始提升,不过此时股本却不再增加,因此EPS随之上升,同时会带动PE下降。
第三个原因是超募资金。以上两个原因市场已有共识,但我们很少注意到超募资金。
我们已经注意到IPO项目能够提升次新股的业绩,但很少注意到次新股在IPO时所获得的超募资金。实际上超募资金对于公司未来业绩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下面举一个案例来分析一下。
某公司现价19.03元,PE为64倍(根据去年三季度报表测算),去年6月上市,IPO后总股本1.83亿股,其中IPO发行4600万股,发行价为13.5元,发行摊薄PE为40.91倍,共募集资金6.21亿元,其中超募2.27亿元,超募资金占募集资金的36.55%,这在次新股中是一个相当低的比例,现在很多次新股的超募资金占比都超过一半,也就是说超募资金超过了IPO项目所需资金。
IPO后公司的每股净资产由原来的2.30元猛增到4.97元,增幅超过一倍,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如果不考虑负债的因素那么就相当于公司突然又增加了一个同样规模的公司,相应的净利润也应该增加一倍,而股本仅仅扩张34%,理论上EPS增加一半左右(新的EPS=2/1.34*老的EPS),也就是提升50%,反过来PE也应该大幅度降低。该公司属于化工行业中的涤纶长丝子行业,25倍的PE是合理的定位,提升50%就是37.5倍,这样来看40.91倍的PE就不能算高了。
当然这只是一种很模糊的判断,现在我们用传统的方法来看看超募资金的威力。
根据公司IPO项目的进度,产能从今年开始释放,多份研究报告给出的预期EPS差异不大,保守估计2011年在0.8元以上,以目前19.03元的价格对应PE为23.79倍,接近25倍的合理定位,目前股价只是略微偏低。
但这只是考虑了IPO的项目,还没有考虑超募资金的贡献。根据公司的公告,超募资金将被用于新的投资项目,根据新项目的预期收益,该公司的EPS在2012年还有环比50%以上的增长,这样目前64倍的PE就将回落到16倍以下。由于2012年一季度就有可能体现全年的收益,因此最多一年超募资金的效益就将体现出来,这样来看现在64倍的PE是明显低估的,以目前的价格买进持有并在一年之内就会有超过50%的收益(按照25倍PE计算)。
这里只是分析了一个案例,投资朋友可以分析一下自己感兴趣的小盘次新股,参阅相应的研究报告,看看到明年这些次新股的PE会降多少,特别是不要忘了当初的超募资金将会贡献的收益。
以上三个原因决定了这些次新股的高PE是不可避免的,由于创业板的公司获得了更多的超募资金,因此市场给予创业板更高的PE。
其实大量超募资金的出现源于市场哄抬发行价,如果哪一天市场不再哄抬发行价了,那么超募资金就会减少,这样公司上市以后的PE才会真正降下来而不用等到上市几年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