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焦点
  • 5:财经海外
  • 6:产经新闻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创业板·中小板
  • 12:特别报道
  • 13:专版
  • 15:专版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观察
  • A6:路演回放
  • A7:市场·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产业资本开始回流
    回购增持概念股受追捧
  • 实体经济需求
    撑起银行新年“信贷冲动”
  • A 股持仓账户数
    连续两周下降
  • 北风那个吹
  • 市场动态
  • 央行暂停公开市场操作
  • 次新基金建仓路径曝光 大消费低估值蓝筹成首选
  • 新股频破发 打新资金“避风”银行短期理财品
  •  
    2011年1月19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市场·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市场·新闻
    产业资本开始回流
    回购增持概念股受追捧
    实体经济需求
    撑起银行新年“信贷冲动”
    A 股持仓账户数
    连续两周下降
    北风那个吹
    市场动态
    央行暂停公开市场操作
    次新基金建仓路径曝光 大消费低估值蓝筹成首选
    新股频破发 打新资金“避风”银行短期理财品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新股频破发 打新资金“避风”银行短期理财品
    2011-01-19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陈俊岭 ○编辑 于勇

      ⊙记者 陈俊岭 ○编辑 于勇

      

      17日上市的五只新股悉数破发,新年以来新股破发潮带来的空前恐慌,让长期滞留在一级市场的数千亿打新资金急于撤离,而近期各家银行推出的短期理财产品或成为这批资金的临时“避风港”。

      “我决定暂时不再申购新股了,今天刚在一家银行买了45天的短期理财产品,年化利率在3.5%左右。”昨日,一位长期打新的资深股民在股吧里留言,引起很多股民的共鸣。

      13日华锐风电上市破发,“中一签平均亏九千”,打新亏钱的恐慌就已开始慢慢发酵。数据显示,次日即11月14日开始网上申购的五只创业板新股合计冻结资金4699亿元,这一数字与去年每周动辄上万亿元打新资金,已缩水一半。

      不过,仍有部分打新者对“新股不败”抱有侥幸,“至少13日还有四只是赚钱的”,但17日上市的新股全部破发,让很多摇摆不定打新者痛下决心暂时撤离,预计近期新股申购冻结资金将进入“冰点”。

      据东方财富网昨日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八成以上网友将不再盲目申购新股,仅一成左右网友投票选择会继续打新。那么,长期以来滞留在一级市场的打新资金火线撤离之后,去向何处?

      对此,一位长期关注新股的市场人士告诉记者,一般而言,选择打新的投资者属于风险偏好较低的一类人,而从相对安全的一级市场进入风险较大的二级市场,可能性并不大。相比而言,选择银行的短期理财产品,风险小,收益也比存款高,因此这可能会成为这些资金的“临时避风港”。

      “尽管相比元旦前利率已略有下降,但近期前来咨询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客户很多,一般都是数十万上百万的客户。”对此,一家国有商业银行客服部对记者证实,最近有不少从一级市场撤离出来的资金转战银行理财品。

      据记者了解,光大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等多家银行都推出了无固定期限的超短期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在1.4%至1.6%之间,约是目前活期存款利率的4倍。该类产品主要投资于国债、央行票据、新股申购等市场安全性较高的投资管理工具等,投资风险也相对较低。

      然而,投资银行理财产品并不意味着没有风险。一家银行的客户告知书上明确提示下列风险——“尽管我行此类产品以往业绩表现良好,但历史数据代表过去,仅供投资者决策参考,最终收益要以到期实际实现收益为准。”对于潜在风险,该银行明确提醒,投资品出售收入有可能不足以支付客户预期最高收益,甚至出现“不足以支付理财产品本金的情况”。

      “相比股市、楼市等收益率较高的投资手段,银行存款和理财产品尽管未必能跑赢CPI,但至少是正收益的。”一位打新者道出了当前可选投资品的无奈。至于将来是否不再打新,这位投资者称,选择银行理财品只是临时避风港,等新股环境好的时候,还会再杀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