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华基金邀您关注
□作者 乐嘉春
作者系经济学博士
中国央行似乎正在尝试淡化信贷管理目标,取而代之的将是根据经济增长速度和通胀水平来确定年度信贷投放规模。这一转变与早先报道央行要建立新的信贷管理体制有关。不久前,央行又在其例行年度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实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措施,这预示了新的信贷管理体制改革已经启动。
根据新的信贷管理体制,央行将可能不再明确设定年度信贷规模管理目标,而是主要根据各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比率、动态拨备率和存贷比等指标来指导它们的信贷投放,使商业银行的信贷增速能符合经济增长和通胀等主要参考指标。在笔者看来,这项改革的重大意义在于——中国的信贷管理方式将从行政管制开始向综合运用市场化调控手段方向转变。
问题是实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措施为何会率先成为央行实现新的信贷管理体制的主要操作工具?这是因为,在当前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的情况下,特别是央行在汇率、利率方面调整上态度较为谨慎,加上目前存款准备金率又处于高位,差别存款准备金率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央行对商业银行实施信贷控制和流动性管理的主要创新工具。
在此,所谓“差别准备金率制度”是指对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与其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状况等指标挂钩。其中,差别准备金率的动态调整,将考虑商业银行的系统重要性、资本充足率和稳健经营等综合指标,以此规范或约束它们的放贷行为,特别是制约那些资本充足率不足且资产质量不高的商业银行的贷款扩张。在信贷管理中引入差别准备金率制度,央行就可以实现对信贷规模的宏观调控与微观调节相结合的动态管理,达到加强流动性管理和引导信贷合理投放的政策效果。
尽管从宏观上看,今年的信贷规模实际上不会出现明显收缩。因为,按2011年中国预期经济增长9%左右目标推测,估计2011年信贷规模仍将保持7.5万亿至8万亿人民币水平。但是,一旦差别准备金率动态调整机制得以实施,微观上还是会起到收缩银行信贷的政策效果。
很显然,由于差别准备金率的动态调整要与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状况等指标相互挂钩,以目前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观察发现,经过去年一轮再融资后,它们的资本充足率已普遍达到监管标准要求,但估计一年后其资本充足率将可能再度触及监管红线,如果按巴塞尔III要求提高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标准的话,以及按目前经济增长所需要的信贷增速来看,当前国内商业银行又开始面临其资本充足率需要不断提高的较大压力。由此可见,一旦实施差别准备金率动态调整机制,势必会制约或约束国内商业银行的快速信贷扩张步伐。
但是,在淡化年度信贷规模管理目标后,商业银行只需想方设法提高资本充足率,就可以实现其进一步扩大信贷投放规模目标,因为其放贷行为将不再受行政管制的约束。如果所有的商业银行都这么想的话,它们势必会通过发债、股权再融资及信贷转让等方式来不断提高资本充足率,实现其扩大信贷规模目标则并非难事,最终很可能突破央行对信贷规模管理的“影子目标”上限,央行将如何监管商业银行这样的放贷行为,这个问题很值得关注。
当然,如果商业银行都照此操作的话,如果对商业银行的再融资行为又不加限制的话,那么A股市场将难以获得片刻喘息的机会,很可能又要面临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新一轮再融资浪潮了。此前已有报道称,农业银行发布公告称将发行不超过500亿元的次级债券;民生银行也发布公告,表示正在筹划向特定对象非公开发行A股方案,预计融资不超过215亿元。这可能仅仅是一个开始。
这表明,2011年信贷规模的适度收缩,将导致银行体系出现亟须弥补的资本充足率缺口,很大一部分可能还将通过资本市场的再融资得以补充。这样,尽管淡化信贷规模管理目标对市场的总体影响并不大,但这个故事很可能在A股市场蜕变为另一种形式展开的情节演绎——加大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的再融资压力,这可能是大家最初没有想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