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焦点
  • 5:财经海外
  • 6:产经新闻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创业板·中小板
  • 12:特别报道
  • 13:专版
  • 15:专版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观察
  • A6:路演回放
  • A7:市场·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首日破发 新股之殇
  • 好事也需细思量
  • 每日关注
  • cnstock
  • 近九成散户
    “赌气”不申购今日新股
  • 5股破发
    基金“打新”首日浮亏4278万
  • 5新股上市首日齐破发
    机构被套1.6亿
  • 大行暂停融出资金 资金价格全线上扬
  •  
    2011年1月19日   按日期查找
    A1版:市 场 上一版  下一版
     
     
     
       | A1版:市 场
    首日破发 新股之殇
    好事也需细思量
    每日关注
    cnstock
    近九成散户
    “赌气”不申购今日新股
    5股破发
    基金“打新”首日浮亏4278万
    5新股上市首日齐破发
    机构被套1.6亿
    大行暂停融出资金 资金价格全线上扬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好事也需细思量
    2011-01-19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高伟 ○主持 于勇

      ⊙高伟 ○主持 于勇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风险性、高投入性和高收益性,决定其发展迫切需要金融的大力支持,需要发挥金融的助推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正催生多元化、规模巨大的金融服务需求,是我国金融业最具潜力的增长点,是金融业调整盈利模式、培育优质客户的重大机遇。而金融业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还能获得更多国家优惠政策倾斜。现在,金融领域各行业跃跃欲试,很想大干一场。当人们信心爆棚时,为了避免盲从产生“羊群效应”,有必要适度泼泼凉水,保持头脑清醒。因为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我们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面,又要看到不利的一面,唯如此,才能保证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将我国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确定为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作、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产业。这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七大产业代表着当今科技发展的最前沿,全世界为之孜孜以求。可以说,在七大产业中,无论哪一个取得重大突破,都是一场科技革命。只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概念提出,到成为技术,再到形成产品和产业,有其发展的内在规律,需经历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艰难探索,需要大规模的长期投资,技术风险和投资风险都很大。金融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与其紧密结合,是利益融合的过程,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风险向金融领域扩散的过程,将加重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其产品因强烈的吸引力而被模仿,具有一定的外部性,虽然社会效用很大,却不一定能获得与前期投入相匹配的经济效用。即便外部性不大,是很好的经济增长点,如果被过度炒作,也不一定能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在环保概念的刺激下,我国的风电设备、多晶硅等与低碳经济相关的新兴产业过度发展,一哄而上,重复建设,一些企业经营不善,导致资金链断裂而引发贷款风险。风电设备、多晶硅是比较成型的技术,在产业发展中都暴露了很多问题,增加了银行的不良贷款。故而,有专家指出,电动汽车、物联网、LED、生物技术等,在欧美都还没有形成规模化投资,在我国却成为各地政府重点发展的产业,而且投资规模越来越大。这一动向需要引起重视。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项系统性复杂工程,涉及问题多,既蕴藏着巨大的收益和利益,也隐含着各种看得见和看不见的风险,“水”很深。俗话说得好,隔行如隔山。七大行业都是科技含量极高的行业,在这些领域投资,需要准确把握新兴产业结构转型和投资重点,密切关注新兴产业贷款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比如信人员的知识结构,投资体制、外部干预等造成的问题。

      有鉴于此,金融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渠道应该是直接融资领域,应重点发展股权投资尤其是私募股权投资,积极发展创业投资,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功能,利用创业板市场、场外市场和债券市场,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风险向全社会甚至向海外的风险喜好者分散,并以此提高我国直接融资的比重。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为保险公司、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管理机构和其他机构投资者参与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创造条件。考虑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准公共产品的属性,在间接融资领域,政策性银行应发挥主导作用。商业性银行介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既要防范信贷风险,又要运用信贷资源支持新兴产业和产业升级,这是对银行业信贷风险管理水平和能力的考验,需要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进,贷款规模要适度,并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业链融资等金融产品创新。商业性银行与广大老百姓的利益息息相关,还是要信奉稳健经营的理念。

      总之,金融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谨慎,控制风险是关键,好事也需细思量。(作者系外交部经合办一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