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特别报道
  • 4:观点·专栏
  • 5:信息披露
  • 6:信息披露
  • 7:公司
  • 8:市场
  • 9:市场趋势
  • 10:开市大吉
  • 11: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2:圆桌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57:信息披露
  • 58:信息披露
  • 59:信息披露
  • 60:信息披露
  • 61:信息披露
  • 62:信息披露
  • 63:信息披露
  • 64:信息披露
  • 65:信息披露
  • 66:信息披露
  • 67:信息披露
  • 68:信息披露
  • 69:信息披露
  • 70:信息披露
  • 71:信息披露
  • 72:信息披露
  • 73:信息披露
  • 74:信息披露
  • 75:信息披露
  • 76:信息披露
  • 77:信息披露
  • 78:信息披露
  • 79:信息披露
  • 80:信息披露
  • 81:信息披露
  • 82:信息披露
  • 83:信息披露
  • 84:信息披露
  • 85:信息披露
  • 86:信息披露
  • 87:信息披露
  • 88:信息披露
  • 89:信息披露
  • 90:信息披露
  • 91:信息披露
  • 92:信息披露
  • 93:信息披露
  • 94:信息披露
  • 95:信息披露
  • 96:
  • 97:信息披露
  • 98:信息披露
  • 99:信息披露
  • 100: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封面文章
  • A4:基金·封面文章
  • A5:基金·封面文章
  • A6:基金·封面文章
  • A7:基金·基金投资
  • A8: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0:基金·视点
  • A11:基金·市场
  • A12:基金·专访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对话
  • A16:基金·人物
  • 中美CEO们有话说
  • 若通胀“软着陆”经济有望平稳转型
  • 全球最贵公寓闪现中国富豪身影
  • 外论一瞥
  • 弹指一挥40年
  • 多管齐下扎紧年报业绩注水口
  •  
    2011年1月24日   按日期查找
    4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4版:观点·专栏
    中美CEO们有话说
    若通胀“软着陆”经济有望平稳转型
    全球最贵公寓闪现中国富豪身影
    外论一瞥
    弹指一挥40年
    多管齐下扎紧年报业绩注水口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若通胀“软着陆”经济有望平稳转型
    2011-01-24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温建宁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表明,“把稳定物价放在各项工作首位”的现实努力初见成效,如果充分考虑输入型及劳动力成本上升的价格推动型影响,调高全年CPI警戒线到4%似缺乏统计数据充分支持。央行控制通胀增速这个新年货币政策目标有了相当给力的政策抓手后,“抑通胀保增长”的灵活性政策行列就有了利率市场化入选的可能性。

      温建宁

      想不到,央行新年首调准备金率,原本是相对偏中性的消息,却被社会误解为通胀加剧、CPI创新高的标志,沪深证券市场因利空因素进一步放大而剧烈波动,不仅跌破了长期盘整的2800点位,而且2700也被一举击破。然而,国家统计局20日发布的宏观经济数据表明,2010年国民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维持高增长的经济内生动力依然强劲,实现低通胀的经济转型正在逐渐归位。

      可见,统计数据实际上并不支持股市破位下行。理由主要有四点。

      第一,去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比前年增长10.3%,实现了两位数的高增长,这在复杂的国内国际经济背景下相当难能可贵。第二,相对于一到三季度增速数据由11.9%、10.3%和9.6%不断下滑的危险态势,四季度数据9.8%微幅增加发生了可喜变化,表明经济形势在内生和外部变量调整下,出现了与政策预期方向一致的明显好转。第三,12月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6%,涨幅比11月回落0.5%,预示政府抑制通胀的“组合拳”产生了综合效力,通胀推动物价上涨的动能经过快速释放后极有可能衰竭,成本推动型的通胀出现了阶段性控制住的可喜局面,物价走势趋于平稳的概率应该较大。第四,虽说去年CPI同比增长超过年初设定3%的通胀警戒目标10%,但如果充分考虑美联储量化宽松的输入型影响,以及劳动力成本上升的价格推动型影响,实际全年CPI涨幅远不及预期中强烈,调高警戒线到4%似乎缺乏统计数据的充分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笔者货币政策稳健转型,并非简单紧缩货币的观点。理论上存在一个过渡期,是由适度宽松到稳健的不松不紧的中间环节,即适度宽松—相对宽松—稳健的模式。这可以从反面佐证央行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向稳健转型的步子不必迈得过大。因此,资本市场构筑上半年底部的可能性相当大。

      为了给经济转型期相匹配的货币政策模式找到最为合理的注解,笔者注意到央行行长周小川去年12月9日发表的署名文章所提出的“执行宏观审慎政策应是中央银行的重要职责”的论断,新年 1月4日他再度署名发表文章提出“要有规划、有步骤、坚定不移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似在表明无论年前的二次加息还是开年的首度调准,正是央行在“十二五”开局之年以全新的面目和胆气示人,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创造条件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另一方面,当前经济强劲增长的大背景,从时间节点上看是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比较适宜的变革时机。鉴于“去年GDP增长将在10%左右”高增长的乐观判断已应验,当前经济波动只是“外部条件对我们复苏产生的重要影响” 的认识日渐明朗化。如果2009年GDP总量以经过调整的34.0903万亿元计算,那么2010年GDP增长率 10.3%总量将是37.6016万亿元。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以全年CPI 3.3%简单预估由通胀因素带来的GDP增量部分,实际计算可达1.2409万亿元,而去年包含通胀因素的GDP总量为38.8425万亿元,这个结果和统计局的39.7983万亿元相比,虽然有9558亿缺口性差额,但还是能说明中国经济强劲增长的内在动力依然存在,经济转型可以在通胀“软着陆”的条件下平稳实现。

      进一步研究经济运动的核心历史数据,通胀存在着“软着陆”成功的可能性。去年10月CPI相对于9月首度“超四”,11月“破五”, 引发了政策层面强力“灭火”,不仅有发改委“限价令”行政性干预,也有央行年底二度上调利率的“及时雨”。在一系列市场、货币、行政措施的“严防死守”下,1月中下旬,整个社会看到了CPI回归均值实实在在的结果,“把稳定物价放在各项工作首位”的现实努力初见成效,央行控制通胀增速这个坚定不移的新年货币政策目标有了相当给力的政策抓手,“抑通胀保增长”的灵活性政策行列就有了利率市场化入选的可能性。

      再从另一个角度深入观察。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去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5.7%,增速比上年加快4.7个百分点,但增速从一季度的19.6%到四季度的13.3%,呈现减缓、基本趋稳的态势。股份制企业增长16.8%,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13.7%,也高于集体企业9.4%,这从一定侧面间接说明,宏观经济正在平稳转型,中国社会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经济强劲增长的内在动力,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主要动力,将跟随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从由政府投资带动和主导的“刺激经济”状态,逐步向民间投资接力和引导的“常态经济”转移,为民间投资参与经济活动提供了释放活力的启动契机。

      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22日发布的“2011年中国经济预测报告”,相对乐观地预测今年我国GDP增速略低于去年0.5个百分点为9.8%,CPI则估计在3.7%,不会超4%,并不会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笔者比较赞成这个结论。

      因此,为了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转型的战略性要求,国有及国有控股资金就有必要适应央行货币政策转变的步伐而回归本位,“收回拳头”发挥国资的优势,集中力量提升自身的创新型核心科技能力,做大做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伴随经济领域“进退有序”的结构性调整走向深入,民间资金及私有资本相对应地就迎来较大的投资机会,有了承接国资主导下传递投资“接力棒”的可能。

      笔者以为,央行当前倡导和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金融业大变革对接市场的最好突破口就是以利率回归为先导,真正实现货币回归常态的金融政策追求,反映真实交易行为的市场化资金使用成本,实现市场化利率变动敏感的弹性功能,实现其市场价值发现、配置资金资源的有效途径能力,以此进一步增强市场化投资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真正把内需培育成为2011年经济的主要推动力。

      (作者系上海金融学院公共经济管理学院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