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却不看好
⊙亚夫
上周四,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一组2010年中国经济数据。连同此前人民银行和海关总署等部门公布的其他数据,综合起来看,应该说,这份成绩单还是不错的,是近年来较少见的。但市场不买账,当天沪综指一路下跌了2.92%,深综指同样也是一头往下,大跌了3.4%。为什么呢?为什么经济数据好看,市场却选择用脚投票呢?值得分析。
当然,股市大幅下跌,并不全是经济数据原因,还有其他原因,特别是市场本身有问题。因为,以沪综指来看,长时间的颓势,已经与宏观经济基本面背离很久了。这种背离不仅会影响股市的正常发展,也可能对经济运行造成扰动。
这里,还是有必要先来看看2010年的经济情况。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人们对经济基本面的判断。
综合多个部门数据,去年中国经济的主要指标是:GDP同比增长10.3%。与之相关的指标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3.8%。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8.4%。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34.7%。其中,出口增长31.3%,进口增长38.7%。贸易顺差1831亿美元,同比减少6.4%。表明,投资仍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
去年,CPI同比上涨3.3%,PPI同比上涨5.5%。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上涨15.7%。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同比上涨7.8%和10.9%。全国税收增长22.64%。全社会用电量增长14.56%。表明,CPI和PPI指标仍在预期内,但从月度指标看就不乐观了,而企业增加值和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则有积极意义,但税收增幅过大有可议之处。另外,用电量的增长佐证了经济的实际增长。
金融方面,去年新增人民币贷款7.95万亿元。年末广义货币(M2)余额72.58万亿元,增长19.7%;狭义货币(M1)余额26.66万亿元,增长21.2%;流通中货币(M0)余额4.46万亿元,增长16.7%。全年净投放现金6381亿元,同比多投2354亿元。表明,全年流动性比较宽松。而截至年末,外汇储备余额高达2.8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8.7%。外储过大的压力依然不减。
面对这样一组经济数据,为什么说总体还不错呢?也许把这些指标没有联系地拎出来,看不出什么名堂,但如果把它们放到相应的数据结构里来看,就发现这个成绩来得不容易的了。一是主要经济指标逐渐脱离了过冷或过热的区间,都在向中性温和的方向发展,二是指标之间更趋于协调,这是检验经济是否趋于健康的关键所在。
尽管如此,沪深股市却还以很难看的颜色。为什么经济向好,市场却不看好呢?这在全世界都是少见的。更何况就上证综指而言,已经匍匐在萎靡线下许久了,没有理由再次大幅下跌。那么,如果不是基本面原因,是什么?
把目光转回市场。很显然,市场本身的问题是引起投资人焦虑的主要原因。近来,新股发行频繁,又频频破发,对市场造成了无端扰动。而在二级市场上,借着个别经济数据的由头,一些主力机构依仗资金实力与筹码实力,用左侧交易的凶悍手法,持续地向下挖坑,更加剧了股市的不安气氛,增强了市场跌势。
这里面其实有三个问题,一是股市的主体是谁,是社会公众投资人,还是有融资饥渴症的上市公司与其他机构;二是股市的定价机制到底由谁说了算,是由完全竞争,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说了算,还是由享有政策红利和体制红利的机构说了算;三是股市为谁谋利,是为社会公众投资人增加财产性收入服务,还是为少数利益相关者服务。
如果主体是7000万社会公众投资人,就要为他们的资金安全着想,就要改革市场机制,避免政策红利与制度红利向少数人倾斜,就要把维护市场稳健运行放在重要位置。而只有这样,股市的波动才不会与宏观基本面背离太久。
有鉴于经济向上走、市场向下走,股市已没有起到经济晴雨表的作用,适时调整相关政策措施,让投资大众重拾对市场的信心,对投资安全的信心,对经济的信心,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