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价值报告
  • 3:要闻
  • 4:焦点
  • 5:产经新闻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创业板·中小板
  • 12:产业纵深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观察
  • A7:市场·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中国的下一步
  • 差别化准备金率或将改变楼市预期
  • 让员工带着招工“广告”回家
  • 从宏观金融总量“微妙”变化看政策回归
  • 英国忽然变年轻了
  • 场外交易市场有个自然演进过程
  •  
    2011年1月26日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7版:观点·专栏
    中国的下一步
    差别化准备金率或将改变楼市预期
    让员工带着招工“广告”回家
    从宏观金融总量“微妙”变化看政策回归
    英国忽然变年轻了
    场外交易市场有个自然演进过程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中国的下一步
    2011-01-26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章玉贵

      章玉贵

      当中外媒体普遍认为2010年中国GDP定将超过日本之后,日本的反应尽管难掩失落,但经济财政大臣与谢野馨的一番话颇值得玩味。他说,即使中国经济规模超过了日本,日本的经济活力仍然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十分重要。其实,日本人心里很清楚,若以国民生产总值(GNP)来衡量,日本绝不会输给中国。倒是近来越来越有点浮躁心理的部分国人应当明白,日本遍布中国和世界的跨国公司,是中国短期内难以企及的经济王牌。

      从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来看,GDP总量超越日本确是必然趋势。也许,日本在下一个十年里还会被印度超越。另一方面,尽管权威人士和预测专家们认为中国要超过美国去年接近15万亿美元的经济产出,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一贯喜欢忽悠中国与世界的美国有关机构与国际组织最近一直在造势。例如,在人民币汇率等重大问题上一直在怂恿美国对中国采取强硬政策的华盛顿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在最近发布的报告中称,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去年的经济规模已达14.8万亿美元,比美国还多2000亿美元;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最新一期的《世界经济展望》中亦宣称:以购买力平价计算,2010年中国的GDP达到10.1万亿美元,美国则为14.6万亿美元,也就是说,照此计算,中国的经济规模已达美国的70%。

      对于中、美、日经济规模的消长态势,笔者曾说过,中国在经济规模上的快速成长并不能掩盖与主要发达国家之间的实质差距。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逻辑框架下,已嵌入到全球价值链分工环节的中国经济,业已成为跨国公司全球产业和资本流动的一部分。例如,中国去年将近6万亿美元的GDP中至少有四分之一是由外资企业创造的。对于经济总量超越我国台湾地区、逼近韩国的我国广东省来说,优化的经济结构和普遍的幸福感,才是下一步应当追求的目标。国人更应看到的是:美欧设在金融领域的壁垒以及日美在高端产业领域相对中国的巨大优势,都是中国短期内难以逾越的瓶颈。

      中国荣登全球经济排行榜次席的显著进步,恰恰表明我们亟须深刻反思既有增长模式的不可持续性。因为在主要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越来越集中到对国际经济秩序主导权以及重要产业控制力和财富符号争夺的今天,简单的GDP总量排名,并不能准确衡量一国经济实力尤其是国际竞争力的大小。譬如英国,尽管其GDP大约只有中国的一半,但英国在全球金融、战略产业、产品定价权乃至创意设计等方面却是不折不扣的顶尖强国。工业实力极其雄厚的德国亦是如此,在工业技术、工艺制造、资源利用以及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方面,至少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都是中国的老师。在经济可持续发展越来越依赖于资源和技术的今天,像中国这样的大国决不能满足于经济规模的表面扩大,而应从稀缺性和垄断性的角度正视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技术瓶颈与资源供给约束。

      如果说美国的寅吃卯粮最终可能吃尽美元红利,那么中国为追求经济增量而对本就不丰裕的资源寅吃卯粮式的利用,其后遗症则要远远超过美国。

      美国国会正在调查导致本轮金融危机的原因。不管最终的结论如何,至少在笔者看来,美国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经济金融化逻辑安排下,将经济活动的中心偏离物质产品的生产并集中到金融资产的管理、流动和增值上来的做法简直是危险的玩票。以高盛、摩根士丹利、花旗为代表的超级金融机构再牛,其创造的金融衍生产品再多,利润再高,大概也不能代替制造业本身应当承担的生产和就业职能。“美元本位制”或者“美元霸权体系”再强大,如果没有基于实体产业的强大支撑,美国最终也会在吃尽美元红利的同时失去国家竞争优势。如今,奥巴马呼吁美国的首要任务是确保美国保持竞争力,创造就业机会,目的就是纠偏美国的发展路径,以将经济增长轨道切换到依靠制造业、新兴产业和金融业的三者相互推动上来。

      如果说美国寅吃卯粮发展模式的副作用还体现在仰仗美元霸权而对他国经济的掠夺上,那么中国长期以来并不那么优化的经济增长模式的显性风险则主要在内部循环。可以想像,劳动生产率大约只有美国7%、单位GDP能耗是美国3倍的中国,要维持年均8%的增长率所付出的代价有多大?且不说中国业已非常脆弱的生态环境难以承载既有增长模式造成的进一步污染,就是国内并不丰裕的存量资源大概也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天量需求;当然,我们可以将资源缺口寄望于国外弥补。但在全球资源日渐稀缺且主要能源矿产地带基本被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所控制的约束条件下,中国如何确保经济发展所需的巨量资源供给尤其是能源安全?假如中国不能克服资源供应瓶颈,不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切实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则一旦在资源获取方面遇到难以克服的国际阻力,中国经济发展又将如何得以持续?

      (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经济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