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银涛
宏观金融总量不仅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结果,也能侧面反映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变化。因此,监测分析宏观金融总量的微妙变化,对分析和预测当前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具有特殊的辅助作用。
据中国人民银行全国金融统计数据,去年我国新增人民币各项贷款7.95万亿元,尽管从名义数据看,超出年初计划目标4500亿元,但从实际情况分析,全年信贷增长仍向稳健回归。这是因为,名义信贷数据没有考虑到生产者价格变化、土地价格和房价的变化。如果考虑到当前较高的通胀背景,全年实际信贷增长的规模比名义数据显示得要小。2010年1至11月,全国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为109.6,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5.5,第三季度土地交易价格指数为121.3,房屋销售价格指数为107.7。如果按最小的工业品出厂价格增长率5.5%计算,2010年实际新增人民币信贷规模为7.54万亿元,与年初计划目标基本持平。如果按最大土地交易价格增长率21.3%计算,全年实际新增人民币信贷规模为6.55万亿元,则明显小于年初的计划目标。在全年人民币信贷的增长结构中,住户中长期贷款增加1.96万亿元,假定全为住房贷款,那么用房屋销售价格指数换算,实际新增人民币贷款为1.82万亿元。非金融企业中长期贷款增加4.2万亿元,假定全为土地储备贷款,那么按照土地交易价格指数换算,实际新增人民币贷款3.46万亿元。两者合计减少贷款8800亿元。
截至2010年12月末,准货币同比增长18.9%,不仅低于同期M1的21.2%增速,而且也低于同期M2的19.7%增速。准货币主要由企业定期存款和居民储蓄存款构成,准货币增长的放缓,反映出实体经济活动的活跃程度向常态回归的态势。数据显示,从2008年5月起,准货币增速开始快于M1和M2的增速,到2009年9月,准货币增速开始慢于M1和M2增速。而2008年5月到2009年9月,恰是国际金融危机恶浪汹涌及我国全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在此期间,实体经济活跃程度处在较低水平,需要政府运用非常规的经济金融刺激政策,4万亿投资的政策也是这一特殊时期的产物。
2010年,全国新增人民币各项存款12.05万亿元,同期新增人民币各项贷款7.95万亿元,新增人民币存差为4.1万元;2009年新增人民币存差3.54万亿元。按照会计借贷原则,在一个封闭体系内,一定时期的新增贷款应等于新增存款。2010年人民币存差的扩大,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金融理财产品向存款账户的回流态势,是表外贷款回归理性的重要表象。2010年上半年,在信贷总量受限以及节奏更加均衡的要求下,以银信合作为代表的信托贷款理财产品规模大幅增长,短期内推动社会融资总量的快速增长,有影响全年金融宏观调控目标实现的势头。在监管当局叫停商业银行信托贷款理财业务,规范信托公司的银信合作之后,银行的理财产品业务规模受到较大限制,到期的信托贷款理财产品没有后续的理财产品置换,全部或绝大部分转变为存款。
尽管如此,宏观金融总量运行变化也反映出宏观经济运行层面的担忧。比如,金融机构存在普遍的信贷投放冲动。2009年和2010年全国名义信贷增量连续两年超过年初设定目标。虽然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以及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往粗放型的经营方式。但遗憾的是,商业银行主要依赖信贷规模增长的盈利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商业银行抑制信贷增长的内在风险约束机制也没有建立。所谓资本充足率约束对部分商业银行来说,不是硬约束,而是软约束。商业银行信贷增长越快,每股收益就越高,从而越容易在资本市场融资,由此形成顺周期的恶性循环。一旦周期逆转,累积信贷风险瞬间来临,势必威胁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须有切实有效的措施来抑制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冲动。
再如,从去年7月开始,准货币增速震荡上升,与M1和M2的增速差异逐渐缩小。反映出交易的兴趣和活动在下降,这对实体经济的交易活动将产生消极影响,对此需要加以关注。还有, 2010年12月末,M0增速为16.7%,高于2009年末4.9个百分点,也高出2008年末4个百分点。流通中的现金增速大幅上升,反映出通货膨胀背景下微观经济主体持币行为的变化。同样不容忽视的是金融理财的需求潜力。存差规模扩大,反映出微观经济主体潜在金融理财产品需求巨大,在负利率背景下,需要大力发展金融理财产品市场来满足投资者保值增值的投资需要。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