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要及时矫正通胀偏差
⊙王 勇
以笔者的判断,当前是通胀与通胀偏差同时存在,所以,越是存在通胀,越要及时矫正通胀偏差。
通胀偏差这一概念,最初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基德兰德与普雷斯科特引入的。他们认为,央行以稳定物价为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并坚定地贯彻实施,可以为产出和就业增长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并增进整个社会的福利。但央行以稳定物价为目标的货币政策,经常被各种因素所干扰,结果出现物价大幅上涨的现象,并导致货币政策的动态不一致性,理论界把其称为通胀偏差。
回顾刚刚过去的2010年,由于受国内外各种因素干扰,通胀以及通胀偏差情况严重,给央行货币政策操作造成极大麻烦。8月之前,通胀偏差干扰因素主要是2009年以来的超量信贷投放、极端性灾害天气造成的农产品供给不足以及中间商囤积居奇哄抬物价行为。9月以后,通胀偏差又增加了社会公众通胀预期强烈、因欧美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引致我国外汇占款大增以及流动性过剩等干扰因素。就央行货币政策操作而言,上半年,鉴于CPI运行整体平稳,所以,央行货币政策基调基本延续2009年适度宽松的提法,只是加上了进一步加强流动性管理,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着力增强货币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在货币政策操作上,重在采取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但是,进入下半年特别是第四季度之后,CPI上涨趋势明显加快,警戒线指标失效。12月,鉴于圣诞和元旦双节因素,市场预期CPI可能还会进一步上涨。为此,央行货币政策操作方面力度逐步加大,开始以数量型工具与价格型工具相配合的组合拳模式调控。
今年,为了更好地稳物价、反通胀,还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及时矫正通胀偏差。
首先,建立稳健货币政策的“目标区”机制。稳健货币政策的“目标区”机制是矫正通胀偏差的有效措施。就运行机制而言,应根据当前的经济金融情况,将我国稳健货币政策目标设定若干项主要指标(诸如GDP、经济结构效应指数、价格总水平、外贸进出口指标等),并给出选择性的弹性目标区间值,而不是固定性的单一值 (某一个点或某一条线)的形式,以便应对各种可能的复杂情形。稳健货币政策目标区间的上轨,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下轨是适度紧缩的货币政策。只要在这个目标区间内的货币政策运作,无论是适度宽松还是适度紧缩,都可以满足稳健的货币政策的要求。
其次,要更多注重市场调控,逐步建立和完善逆周期的货币信贷动态调控机制,把货币信贷和流动性管理的总量调节与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结合起来,丰富和补充政策工具,更多地朝向指标化控制,加强市场化调控。央行还应积极理顺由上至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淡化基于信贷规模管制的直接调控,加快推进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完善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着力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和支付体系建设,加强货币政策信息公开透明度,及时传递市场信号等体现的都是这种市场化的调控理念。
再次,加快调控手段的改革与创新。在调控手段上,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目标区”机制,除了数量型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动态调整、央行票据的发行等调控外,价格型的利率、汇率等工具的调控也必不可少。但鉴于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还不畅通,“泰勒规则”在我国实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今年以及整个“十二五”期间,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就尤为重要。
另外,要加强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和可信性。可以说,央行对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合理引导和管理,是市场对货币政策取向作出比较正确判断的制胜法宝。今年应更加注重和加强与社会公众的沟通,如每次货币政策的调控都应公告并且解释,而且言行一致,让大家能够看清楚货币政策工具的运作方式,促使让市场提高对政策的分析和判断的能力,从而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形成比较合理的政策预期。为确保稳健货币政策得以实施并充分发挥作用,有效矫正通胀偏差,对此,还需要有进一步的努力。(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