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焦点
  • 4:观点·专栏
  • 5:公司
  • 6:市场
  • 7:市场趋势
  • 8:开市大吉
  • 9: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0:信息披露
  • 11:圆桌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57:信息披露
  • 58:信息披露
  • 59:信息披露
  • 60: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焦点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市场
  • A7:基金·私募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海外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专访
  • A16:基金·人物
  • 又是一年春来到 兔年谁将主沉浮
  • 新股申购“双刃剑”
  • 给股价“打一个合理折扣”
  • 最近成立的十家偏股型基金
  •  
    2011年1月31日   按日期查找
    A4版:基金·基金投资 上一版  下一版
     
     
     
       | A4版:基金·基金投资
    又是一年春来到 兔年谁将主沉浮
    新股申购“双刃剑”
    给股价“打一个合理折扣”
    最近成立的十家偏股型基金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新股申购“双刃剑”
    2011-01-3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周宏

      ⊙本报记者 周宏

      

      基金对于新股的申购风险,在2011年1月开始暴露。近期关于债券基金申购新股导致净值亏损的报道开始甚嚣尘上。对债券基金是否应该进行积极的新股申购也成为讨论的重点,几乎没有意外,申购可能导致的损失是否合理成为大家口诛笔伐的对象(其实,这个问题,股票基金也有)。

      那么债券申购新股的可能损失有多大呢?根据好买基金的统计,四季度债券型基金共重仓了87只新股,截至2011年1月24日,共有28只个股破发,股价平均下跌11.24%,跌幅最大的是英飞拓,该股票自去年12月24日上市以来,已下跌20.07%。其次力帆股份、大金重工和齐峰股份跌幅均超过了15%。

      由于债券型基金打新主要通过网下配售,且有三个月以上锁定期,若四季度以来债券基金资产管理规模保持基本稳定,则根据四季末最新基金资产净值计算,截至上周,破发新股合计给债券型基金带来了1.2亿以上的亏损,受损的基金由破发带来的平均净值跌幅为0.21%,受影响最大的损失1.25%。

      1.25%带来的损失,看来是不小,而且或许有可能还有所低估。但是综合看来,和债券型基金过去的收益比并不算什么。本报半年之前,基金周刊曾经报道过,债券基金上半年收益的主要来自于新股申购,当时的计算,当年新股申购收益可能贡献4分钱以上(如果基金净值在面值附近则是4%)。

      因此,如果仅仅比较收益的话,至少短期的2年内,债券基金是从新股的申购中获得了好处的。从净值亏损角度去苛责债券基金,某种程度上有点“得便宜卖乖”的味道。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于债基参与新股申购抱赞成态度,相反,我们认为作为一个以低风险、低波动的基金品种。债券基金大规模参与新股申购,尤其在网下参与申购有很大的潜在风险。

      网下申购3个月的锁定期,对于股票基金来说都是不得不重视的投资风险,更何况是净值承受能力相对更低的债券基金持有人,更何况是在去年如此高市盈率的位置上,更何况是在新股发行规则有所更改,网下申购比例越来越高的今天!

      以这个角度看,债券基金大规模参与新股网下申购,并不是合适,某种程度上,这个源头其实早就在2010年中注定。正如巴菲特的老话,只有潮退了才知道谁在裸泳,但裸泳的人,绝不是潮退后才知道自己没穿裤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