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路演回放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产业纵深
  • 12: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动向
  • A4:市场·资金
  • A5:市场·观察
  • A6:市场·期货
  • A7:信息披露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加息带来短线冲击 关注结构性机会
  • 逻辑的筛选叫感悟
  • 基金:加息意在管理通胀 投资紧跟政策脚步
  • 银行股“普跌”开年
  • 每日关注
  • 保险股全线跌破上市首日开盘价
  •  
    2011年2月10日   按日期查找
    A1版:市 场 上一版  下一版
     
     
     
       | A1版:市 场
    加息带来短线冲击 关注结构性机会
    逻辑的筛选叫感悟
    基金:加息意在管理通胀 投资紧跟政策脚步
    银行股“普跌”开年
    每日关注
    保险股全线跌破上市首日开盘价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逻辑的筛选叫感悟
    2011-02-10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李迅雷 ○主持 于勇

      ⊙李迅雷 ○主持 于勇

      

      关于2011年中国股市的走势预测,所有的券商、基金以及大部分国内外金融研究部门都已经出过报告了。如此花大量心血写成的报告能否对今年的市场走势做正确的预测呢?只要对比一下历年的预测报告结论与实际结果,就可以知道答案是否定的。研究部门或专家的权威性与预测的准确度没有任何相关性,尽管权威部门获取的信息量要比其他预测者多得多,但由于影响预测对象的因素实在太多,模型是难以建立的,因此信息优势并不能在股市预测准确度上得以体现。

      正是基于股市走势或涨跌预测的困难,很多学者都倾向于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即寻找与股市波动相关性最大的变量,并通过预测该变量的变化趋势来推断股市的走势。目前主流的股市预测一般都通过对经济周期的判断来预测股市,这就存在两个不确定性,一是你能否准确预测经济波动的方向、拐点与走势,二是你能否预测经济波动将对股市走势产生怎样的影响。单纯看这两个环节,对于股市变化方向判断的平均准确率就只有25%(50%乘以50%),更何况你还要判断涨跌区间、描述走势图,则准确率就更低了。况且中国股市与经济走势的关联度从历史上看并不大,还有诸多影响股市的因素是很难量化的,这就使得预测股市走势几乎不可能。因此,笔者曾写过《逻辑不能推知下一轮牛市》一文,建议读者不要轻信专家和权威。尽管这些分析师们都非常优秀,逻辑推理上无懈可击,但困惑之处在于不同的人用他所专长的知识、技能和逻辑去分析问题和推测未来,如同瞎子摸象,不仅答案不一,且结论错误。

      比如,凯恩斯作为经济学大师,对经济趋势的预测同样不准确,因不能预测到1929年大萧条,同时对其他小事件的判断也多次出错,投资失误导致他本金几乎亏完。后来,他运用“选美”理论,即不以自己理论标准去选投资目标,而是要根据大众口味去选择,最终他成了投资回报丰厚的“对冲基金经理”。这说明经济学巨匠在资本市场面前也成为小人。投资要成功无非两条路,要么独具慧眼,像巴菲特一样长期坚守估值理念,要么放弃你固守的方向,如驾驶帆船一般顺势而为,否则市场往往会先把你灭掉然后再证明你的逻辑是对的。因此,在很多判断市场趋势逻辑并存的条件下,对逻辑的筛选比迷信一种逻辑要有价值得多。

      2011年多数研究机构对于市场的判断是“震荡”,也有不少机构判断“下探到2200点”甚至更低,从这些结论所对应的逻辑来看,也都是成立的。比如通胀下的政策紧缩预期、经济周期下行、上市公司盈利增长率下滑、人民币升值压力打压出口、房地产调控使投资减速、补库存上行周期将在年中结束,等等。问题在于这些利空因素有多少已体现在股价上了,这是难以验证的。而市场总是屡屡证明多数人的判断总是错的,指数的实际点位总是落到多数人估计的区间之外。由此是否可以判断,2011年不是震荡市的概率较大呢?在看空的逻辑比较盛行的时候,关注被忽视的看多逻辑是很有必要的。比如房价在严厉政策的调控下如果出现下跌,其结果或有三种,一是房价暴跌经济崩溃,二是经济减速政策放松,三是房价阴跌热钱回流股市。如果你选择第一种逻辑,那就远离股市了,而后两种情形都将让股市向上。但如何来筛选众多逻辑呢?比较难,或许要在冥冥之中去感受各种逻辑潜流的力度对比,这就叫感悟。

      (作者系国泰君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栏目联系方式:yyou200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