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理财一周
  • 11:信息披露
  • 12:产业纵深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路演回放
  • A4:市场·机构
  • A5:市场·动向
  • A6:市场·观察
  • A7:资金·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未来中国通胀压力尚待进一步释放
  • 保护战略资源 我国首设稀土矿国家规划区
  • 保监会规范保险机构对外担保
  • 证监会拟荐两项目参评国家科技奖励
  • 出口料现“开门红” 1月增幅或超20%
  • 深交所强化创业板年报披露监管
  • 人民币汇率再创新高 今年来累计升值0.57%
  • 1季度CPI拐点隐现
  •  
    2011年2月11日   按日期查找
    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 2版:要闻
    未来中国通胀压力尚待进一步释放
    保护战略资源 我国首设稀土矿国家规划区
    保监会规范保险机构对外担保
    证监会拟荐两项目参评国家科技奖励
    出口料现“开门红” 1月增幅或超20%
    深交所强化创业板年报披露监管
    人民币汇率再创新高 今年来累计升值0.57%
    1季度CPI拐点隐现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未来中国通胀压力尚待进一步释放
    2011-02-1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乐嘉春

      鹏华基金邀您关注

      □作者 乐嘉春

      作者系

      经济学博士

      日前,央行宣布年内首次加息0.25个百分点,显示其遏制通胀的政策意图相当明显。或许,这与春节前公布的2011年1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昭示的通胀压力密切相关。今年1月份该指数为52.9%,比上月回落1.0个百分点,表明经济增速继续平稳回落,明显好于市场预期。但是,1月份购进价格指数为69.3%,比上月上升2.6个百分点,显示目前通胀压力尚待进一步释放,物价稳定仍是当前中国经济中最重要的问题。

      之所以讲经济增长平稳回落要好于预期,是因为去年四季度GDP同比增长9.8%,这一数据一经公布,立刻引起了国内外市场对中国经济是否已出现过热迹象的争议。但鉴于对去年10月份、11月份和12月份PMI数据分别为54.7%、55.2%和53.9%的变动趋势分析,目前PMI的回落迹象还是相当明显。伴随中国制造业增长逐步下降,将大大缓解市场对未来中国经济是否会过热及由此而加大通胀压力的过度担忧。

      这一判断也可从制造业生产情况分析中得到证实。今年1月份生产指数为55.3%,比上月回落2.2个百分点。生产指数的回落始于去年11月份,如去年11月份和12月份生产指数分别为58.5%和57.5%。目前制造业总体生产呈小幅收缩趋势,显然受到去年下半年以来节能减排等因素的深刻影响。另外,对新订单指数的波动趋势分析显示,1月份新订单指数为54.9%,比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结合去年10月至12月份该指数同比增长分别为58.2%、58.3%和55.4%的数据判断,新订单指数将继续呈回落之势。尽管未来新订单指数回落幅度可能不会继续扩大,但至少预示了制造业增长仍将可能继续回落,表明当前中国经济仍处于良性调整过程。

      尽管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面临适度、有序的调整,但这一调整对抑制目前物价上涨的影响仍显得有些滞后,因为今年1月份PMI指数中购进价格指数升幅明显,预示了当前通胀压力仍然不容小视。

      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购进价格指数为69.3%,比上月上升2.6个百分点,从这一指数的波动趋势分析,去年10月至12月份该指数分别为69.9%(环比上升4.6个百分点)、73.5%(环比上升3.6个百分点)和66.7%(环比下降6.8个百分点),未来购进价格指数很可能会“转降为升”。

      其实,购进价格指数所预示的通胀上升压力,还可以从这一指数与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之间波动的相关性予以印证。2008年1月至11月,PPI分别同比上涨6.1%、6.6%、8.0%、8.1%、8.2%、8.8%、10.0%、10.1%、9.1%、6.6%和2.0%,同期PMI指数中购进价格指数分别为67.7%、70.1%、74.6%、75.1%、73.9%、75.7%、71.3%、57.8%、44.7%、32.3%和26.6%,这一比较可以看出,购进价格指数与PPI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有鉴于今年1月份购进价格指数趋势有可能已经开始“转降为升”,特别是目前的PPI已为5.9%(去年12月份),预计未来PPI还将可能继续小幅上升。

      同样,由于PPI与CPI之间又存在着滞后的传导效应,特别是PPI中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的上涨和PMI指数中购进价格指数的回升,都预示了目前中国存在着成本推动的通胀压力,其中会有相当部分的PPI上涨最终会以成本推动的形式传导到CPI中去。透过PMI中购进价格指数波动的这一领先型指标,再联系到PPI上涨压力及其对CPI的传导影响,我们可以观察到,目前中国面临的通胀压力尚未完全释放,通胀压力仍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必须面对的最主要风险。

      但是,如果未来中国经济增速可以保持目前平稳回落之势,除非异常天气等因素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非理性上涨,引发较大的输入性通胀压力,否则,按目前反映中国物价水平的诸多指标分析,本轮通胀压力将小于上一轮通胀(2007-2008年)。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松当前稳定物价的调控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