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上证零距离
  • 11:人物
  • 12:广告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观察
  • A7:市场·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数据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未来十年减赤万亿 美国经济遭遇“大抽血”
  • 携手伦交所 新交所今起推出多种金属期货
  • 充气巧克力VS全球央行:
    谁伤了谁的心
  • 环球速递
  • 环球声音
  •  
    2011年2月15日   按日期查找
    5版:财经海外 上一版  下一版
     
     
     
       | 5版:财经海外
    未来十年减赤万亿 美国经济遭遇“大抽血”
    携手伦交所 新交所今起推出多种金属期货
    充气巧克力VS全球央行:
    谁伤了谁的心
    环球速递
    环球声音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充气巧克力VS全球央行:
    谁伤了谁的心
    2011-02-15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王宙洁 ○编辑 艾家静

      ⊙记者 王宙洁 ○编辑 艾家静

      

      面对可可和糖价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巧克力生产商们在今年的情人节想出了奇招:往巧克力里面充气。

      雀巢打算斥资1500万英镑(约合2400万美元)在英国和爱尔兰推销其Aero气泡巧克力,这是该品牌75年历史上花费最高的一次产品推广。全球最大的散装巧克力生产商百乐嘉利宝眼下也在极力推销其口感优秀的充气夹心巧克力,据称这种巧克力拥有黑巧克力和焦糖的味道。

      为何要充气?因为原料的成本涨得太高。自去年11月28日以来,可可价格已经上涨18%,精糖期货也在本月2日触及每吨857美元,为至少1989年1月以来的最高水平,这导致往巧克力里面加糖的传统做法将使盈利空间缩小。如此一来,往巧克力里面充气,既节省了成本,又给消费者带来新鲜感,成为新的卖点。

      麻烦在于,巧克力也会因此变味。

      情人节巧克力的变装令笔者联想到近几个月国际经济的风云变幻。去年10月时,人们还在争相抢滩新兴市场资产,认为该地区对金融危机的防御无懈可击。但如今,无论是印尼、巴西还是菲律宾,无一不在为一场新的麻烦奔走,粮食库存不足、需求暴增、气候恶劣以及全球零利率等,让新兴市场的资产价格水平一路飙升。1月份,受奶制品、糖和粮食成本上升推动,全球食品价格再创新高。

      “末日博士”鲁比尼警告称,食品和能源成本飙升正在新兴市场造成通胀,这场危机可能揭开另一场债务危机的序幕。亚洲领导人可能会大幅增加补贴,并削减进口税,这些举措对财政的意义并未获得应有的关注。

      不管鲁比尼的警告是不是危言耸听,从向流入资本征税到惩罚地产投机行为,新兴市场央行一系列举措相继出台,为的就是在全球流动性充盈的情况下压缩通胀风险。

      然而,全球经济复苏步调不一却又让各国央行的政策反应呈现出多元化。这不仅模糊了投资者对全球经济前景的展望,也加大了市场波动的风险。

      美联储在上周称,美国的超宽松货币政策仍然适宜;欧洲央行总裁特里谢则采取强硬语气,称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物价指数并不一定能很好地预示未来总体通胀水平;两天后,英国央行发表的观点差不多与特里谢的推理完全相反:承认英国的总体通胀率正逼近警戒线,但表示央行到目前为止不升息的做法是正确的。

      这种种不协调是否意味着全球央行已经失去了政策的标杆?理智的巧克力生产商不会卖出淡然无味的充气巧克力然后又让人指着说:你们怎能把巧克力弄没了?同样的道理,新兴市场经济保持强劲增长的时间越长,西方经济体央行就越有必要反思,那些自己认为不可动摇的某些政策假设是否恰恰为经济“充气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