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要闻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创业板·中小板
  • 11:产业纵深
  • 12:地产投资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资金·期货
  • A6:信息披露
  • A7:市场·观察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日本人的心结
  • 央行调控社会融资总量正当其时
  • 货币紧缩效果初显
    短期通胀弱于预期
  • 英国1%富人缴纳四分之一税
  • 劳动力工资上涨不应成为调控通胀目标
  • 圣诞苹果·情人节玫瑰
  •  
    2011年2月16日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6版:观点·专栏
    日本人的心结
    央行调控社会融资总量正当其时
    货币紧缩效果初显
    短期通胀弱于预期
    英国1%富人缴纳四分之一税
    劳动力工资上涨不应成为调控通胀目标
    圣诞苹果·情人节玫瑰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劳动力工资上涨不应成为调控通胀目标
    2011-02-16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左晓蕾

      ⊙左晓蕾

      

      明天就是辛卯正月十五了,按照传统习惯,企业将正式开始招工。今年是否会重现去年那样的招工难现象,格外引人关注。据媒体这些日子来的报道,几年前就已引起关注的“民工荒”现象,今年表现得尤其突出。更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中国经济地图的悄然变化,中西部已开始与东部展开了争抢农民工的激烈竞争。

      “民工荒”,意味着劳动力短缺或者说劳动力供给不足。事实上,与其他的商品和服务的概念一样,市场经济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供给不足,根本问题还是价格。价格提高,收入增加,就会刺激生产者的供给增长,达到供求平衡。或者是价格上升,需求者支付能力不够,就会减少需求,也能达到供求平衡。国内当前的大背景是,经济结构在调整,产业在转移,经济版图在变化,中部和西部地区发展,特别是中部和西部的工资收入有显著改善,主导劳动力流动取向由此也在发生变化。

      国家统计局在2009年的一份调研显示,东部地区外出打工者的月平均收入为1455元,中部地区平均为1389元,西部地区平均为1382元。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仅高5%,而5年前东部地区工资比西部地区平均高15%。可见,沿海和东部的劳动力工资并不具有绝对优势,加上交通和离乡背井的机会成本,如今农民工求职显然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

      换句话说,如果沿海和东部维持现有的报酬标准不变,那对中西部的农民工是缺乏吸引力、缺乏竞争力的,劳动力在东部和沿海就业意愿不会很强烈,劳动力供给不足,招工难或者民工荒的现象持续就是必然的。反之,如果企业换一个思路,月工资2000元招不到人,那月工资3000元呢,甚至3500元呢?在这样的工资水平上,相信招工难和用工荒的难题会大幅度得到缓解。如果工资水平没有上升空间的企业,恐怕可能要退出这个行业了。这从总量上减少了劳工需求,平衡劳动力供求,可能对企业的升级换代产生推动作用。

      据《新华文摘》今年第二期统计,现在的农民工后备力量每年比此前高峰时减少了600多万人,三年差不多已减少了2000万人。也就是说,中国的劳动力红利正呈现下降态势。不仅是东部和沿海地区将面对劳动力不足的难题,中西部地区同样也将面对这个难题。在劳动力过剩的市场上,劳动力工资是一个人愿意获得的最低数额,在劳动力有更多选择的市场上,劳动力工资就该是购买者能够支持的最高工资数。以中国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演变的态势,现在已到了劳动力工资上涨成为必然趋势的阶段。

      随着劳动力红利的逐渐消失和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中国劳动力工资将不断上涨,这是各相关方面研究的结论,也是经济发展和市场化发展的规律使然。如果在正常的经济状态下,劳动力工资的上涨有利于消费增长也有利于经济的转型,应该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推动力。但是,在目前国际国内的大环境并非正常的状态下,另一个相关的问题必须被提出来。

      全球经济仍处在恢复过程中,国内国外的流动性过剩局面非常突出。过多的流动性推动国际国内粮食以及大宗商品和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通胀预期强烈。在这样的形势下,劳动力成本上涨,进一步增加企业成本,增加包括农业和粮食在内的生产成本。成本增加必然加大对最终消费品价格的传导压力,对通胀的上涨无疑形成了新的压力。劳动力工资上涨叠加了输入性通胀的压力和国内的各种通胀因素,使得原本正常的劳动力工资上升,也成了今年通货膨胀不得不注意的一个因素。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劳动力工资的上涨增加了通胀压力,但却并不应把遏制劳动力工资上涨作为调控通胀的目标。笔者之所以提出劳动力工资上涨会加大今年通胀压力的问题,一方面是为了更清醒地认识劳动力工资上涨的必然性以及影响价格水平的必然性这种正常的经济规律;另一方面,也意在更全面地分析和认识当前复杂国际国内经济背景下的通胀形势,区别各种不同通胀因素的影响,以便能更有针对性地保持调控各种非正常的推动通胀上升因素的一定力度,尤其不要混淆正常劳动力价格上升对价格的影响与非正常因素推动通胀的概念,那将可能使好不容易形成的第一次收入分配机制的市场化改革形势再次受阻,同时,忽视对非正常通胀因素的关注和调控,对于控制通胀形势进一步恶化是非常不利的。

      (作者系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