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财经海外
  • 5:产经新闻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创业板·中小板
  • 11:地产投资
  • 12:人物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观察
  • A6:信息披露
  • A7:资金·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科技改变关系
  • “社交小子”马克·扎克伯格:可以不值钱 但必须酷
  •  
    2011年2月23日   按日期查找
    12版:人物 上一版  下一版
     
     
     
       | 12版:人物
    科技改变关系
    “社交小子”马克·扎克伯格:可以不值钱 但必须酷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科技改变关系
    2011-02-23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王宙洁 ○编辑 王颖

      ⊙记者 王宙洁 ○编辑 王颖

      

      1876年,托马斯·爱迪生在新泽西州的门罗帕克设立了工业化研究实验室,成为20世纪即将到来的那场大变革的先驱。在这个实验室里,诞生了20世纪最著名的项目,包括一些政府计划,比如旨在研制首颗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以及阿波罗登月计划等。

      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评说:“一九一零年十二月前后,人类的行为改变了。”她试图记录现代主义在二十世纪初的兴起,主仆、夫妻、亲子等人际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那些被WEB2.0改变的

      整整一个世纪以后,变革再度到来。在Facebook的世界里,公众情绪或公众话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每个网络公民的世界体验也在变化。这对某些人来说也许意味着抽象的国际新形势,对有些人来说则带来日常生活的变化。然而,一旦科技变革,其改变的并非可行性或其本身,而是无限的可能性。

      扎克伯格坚信,Facebook是真正能够引领这一趋势的公司。他要彻底改变公众的话语方式。

      正是因为扎克伯格的这番雄心,《时代》杂志将他选为2010年度人物。该杂志编辑斯坦格尔说,《时代》选择这位互联网巨星。因为他“创造了一个交换信息的新体系”,且“改变了我们所有人的生活方式”。

      《时代》评论道,Facebook是梦想的现实产物,但同时也是另一个梦想的终结,一个开始于上世纪60年代的梦想。那时候互联网的架构刚刚诞生。互联网是按当时的实际设计的,也是1960年代反正统文化的一种宣泄。没人负责,这里是平等、匿名的天堂,是电子公社。

      在扎克伯格主页的个人介绍中,扎克伯格简单地写道:“我正在尝试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开放。”

      正是这种神奇的网络粘稠性,令社交网站改变了人们交流和搜寻信息的方式,浏览雅虎和微软等公司开办的门户网站的人越来越少。尽管他们仍需给同事写信或者看标题新闻,但如今他们更愿意在有熟人的网络社交环境中进行这些活动。他们发现了一个全新的、更为个性化的过滤器,通向无限的网络世界。

      社交流通的筹码就是“朋友”——网上的友情是通过用户在自己的主页与网络其他成员的主页之间创建的联系来表达的。而且,无须走出家门就能跟朋友保持联系,你甚至可以和好几百个朋友分享自己的生活。在社交网络下,每个人都成为“自媒体”,互联网也根据人类关系而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重组。

      Web 2.0革命把用户创建的互联网内容带到了前台,而Facebook就是这项革命的主要产物。对于这位年轻的CEO来说,拥有庞大用户的Facebook并非仅仅是一个在文化层面发挥作用的科技齿轮。他相信Facebook的服务将使人们有更大的能力在任何时间和任何人就任何事情展开交流,无论是通过网站、手机还是网游,让人们的话语权出现颠覆性的改变。

      

      重新定义IT界价值观

      扎克伯格的雄心壮志一点不输此前诸多科技业巨子。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乔布斯在1980年代初就宣布Macintosh将给计算机行业带来革命。谷歌创始人则宣布他们的搜索引擎将组织起全世界的信息。不过,和这些前辈不同的是,扎克伯格无需巨额现金来兴建工厂、铺设复杂的分销体统。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好莱坞”

      扎克伯格的低调则给了好莱坞编剧们想象的空间。2010年10月,一部以扎克伯格为原型,名为《社交网络》的电影席卷美国的票房。该片主要描述扎克伯格在哈佛求学时如何从宿舍发迹创业,以及之后因同学想分一杯羹而对簿公堂的过程。

      在电影中,扎克伯格被描述成一个捉摸不透的人物,孤僻并且野心勃勃,但是扎克伯格的朋友们却说,他只是一个“科技宅男”,害羞、内向。扎克伯格本人也对这部片有点意见。他去年在一个电影界场合中表示,创办Facebook的目的是为了改善世界,打造一个更透明化的世界,可是这部电影却把他塑造成一个为了追女生才创业的家伙。

      “对于年轻人来说,扎克伯格就是一个摇滚明星,”这部影片制作人斯科特·鲁丁说,“他一直在为自己的信念斗争。这一直是通行全世界的主题。”

      好莱坞似乎掌握着电影界的话语权,而科技界也有掌握核心价值观的企业。以Google为代表的核心价值观中,坚信在全球化浪潮的最后,世界会以电子计算机为中心,并且电子计算机会完成所有事情。换句话说:信息和整合来自全世界的信息是最重要的事情。

      而Facebook的模型从根本上是不同的:人掌握科技,而不是倒过来。Facebook公司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价值以及其他方面的价值的根源思想是:人,才是最重要的东西。让这个世界上的人们自己组织起来,才是最重要的事情。扎克伯格说:你必须善良,才能得到人们的信任。

      在科技创新的鼎盛时期,出现了像Facebook这样由一个哈佛学生在寥寥数天之内“赶制”出来的公司。Facebook推出后不久,扎克伯格如此定义它的创造,“一所大学需要花上两三年时间来做这件事,这在我看来有点可笑。我可以做得比他们更好,而且我可以在一周内完成。”

      Facebook的俄罗斯大股东尤里·米尔纳曾如此评价Facebook Connect的价值:Facebook账号基本上就是你的护照——线上护照。理论上只有政府才能签发护照,但突然间,有人在世界范围内给所有人签发护照,毫无疑问,这是很有竞争力的。但谁说护照只能由政府来颁发?这也许只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而Facebook将成为一种全球公民身份。

      变革来之不易。孤军奋战的发明家已经被迫深入更为深奥的知识领域——这些领域的专利会引用许多其他专利——吸引了更大规模的研究团队。如果把一项现代专利与一项上世纪70年代的专利相比较,你会发现前者背后的团队规模更大,其中遍是更年长、也更专业化的研究人员。

      好比伟大物理学家艾萨克·牛顿曾对竞争对手罗伯特·胡克所言:“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仅仅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沿着巨人的脊背向上攀登,似乎正变得越来越艰难。

      如今全球超过五亿人生活在扎克伯格创造的世界中,而且他们的朋友也都在里面。英国女王伊丽莎白1952年获选为时代杂志年度风云人物时,跟扎克伯格一样都是26岁。有媒体如此评述他们之间的区别:与英女王不同的是,扎克伯格并未继承一个王国,而是在努力缔造一个更庞大的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