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两会特别报道
  • 3:两会特别报道
  • 4:两会特别报道
  • 5:两会特别报道
  • 6:两会特别报道
  • 7:两会特别报道
  • 8:观点·专栏
  • 9:市场
  • 10:公司
  • 11:市场趋势
  • 12:开市大吉
  • 13: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4:圆桌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焦点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私募
  • A7:基金·公司巡礼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海外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专版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专访
  • A16:基金·对话
  • 竭力打造一个值得投资者信赖的“新东方”
  •  
    2011年3月7日   按日期查找
    A16版:基金·对话 上一版
     
     
     
       | A16版:基金·对话
    竭力打造一个值得投资者信赖的“新东方”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竭力打造一个值得投资者信赖的“新东方”
    2011-03-07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丁宁

      ——对话东方基金公司新任董事长杨树财

      由于一份“内容有所删减和拼凑”的会议纪要流传网络,近期有关东方基金的种种传言甚嚣尘上。近日,新任东方基金董事长杨树财接受了《基金周刊》记者专访,首度就“纪要门”做出正式回应。杨树财同时表示,公司将秉承“诚信是基,回报为金”的宗旨,在董事会、经营层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竭力打造一个值得投资者信赖的“新东方”。

      ⊙本报记者 丁宁

      回应质疑:“重要的是能达成共识”

      《基金周刊》:3月1日东方基金发布公告,您正式就任第三届董事会的董事长,能否请您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杨树财:东方基金第二届董事会于2010年7月任期届满。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的要求,公司于2010年7月29日进行了董事会换届工作。公司全体股东经过充分沟通与协商,选出了第三届董事会的各位董事,组成新一届董事会。

      根据公司章程的规定,第二届董事会中三位独立董事已连任两届,不再连选连任,通过原独立董事提名了新的独立董事,并经监管部门审查同意由公司聘任。借此机会我代表公司和股东向第二届董事会三位独立董事为东方基金发展所作出的贡献表示感谢,为基金持有人利益表现出的职业精神表示敬意。

      第三届董事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选举我为公司拟任董事长的相关决议,此决议已于2011年2月28日获得了中国证监会的核准,从董事会决议通过到正式任职需要履行一系列的程序,监管部门的核准也需要有个过程。

      《基金周刊》:近期,网上流传一份“东方基金董事会会议记录”,记录内容涉及董事会上股东之间、董事之间的一些矛盾,此事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您如何评价此次事件?

      杨树财:我注意到了相关传闻。首先我希望明确一点,经核实,网上流传文件确有删减和拼接,这是一起有人恶意损害公司声誉的行为。此次事件发生后,公司高度重视,正在对事件进行调查,并依据调查结果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同时公司也保留追究相关人员法律责任的权利。

      其次,我认为在公司发展过程中董事之间就公司管理、经营中的一些具体事项有不同看法,并能在会议上充分发表意见是很正常的,说明不是一言堂,也说明董事在决策中是经过充分讨论的,决策是审慎的,重要的是最后能达成共识。

      坦诚地说,该事件反映出公司股东、董事之间对公司发展达成共识的重要性。从这方面来看,我们的工作还有待提高、有待加强。今后应加强与股东、董事、监事们的沟通和交流,我想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因为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希望东方基金做优做强。需要说的是,第三届董事会在公司发展的整体思路、具体经营和管理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充分的共识,这也为公司下一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东方基金的经营工作一切正常,各项既定措施正不断调整到位。新一届董事会对经营班子是充分信任和坚决支持的。我们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能把东方基金的事情做好,同时也借此机会感谢媒体多年来对东方基金的关爱、关注和呵护。

      

      履新印象:“压力不小,信心很大”

      《基金周刊》:您如何看待中小基金公司的竞争和发展?

      杨树财: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基金行业内的竞争格局初步形成,部分公司已经形成了品牌优势和竞争优势,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相较之下,中小基金公司整体规模偏低,底子薄,缺乏支持快速发展的基础条件,也缺少抗风险的能力,在行业竞争中处于非常弱势的地位。具体说就是在整体资源投入、投研能力提高、管理和产品创新、市场营销体系建设、人才的培养和竞争、渠道谈判及维护能力等诸多方面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然而“伟大的公司”都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基金行业的发展还不成熟,没有真正形成以多样化、差异化和精细化为核心的品牌竞争格局。只要真正明确好自身的定位,坚持有特色的长期的投资理念,努力在产品创新上有所突破,为投资者,特别是机构投资者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精细化的服务并持之以恒,中小基金公司是可以取得快速发展的。

      《基金周刊》:作为新一任董事长,您又是如何为东方基金“自我定位”的呢?

      杨树财:东方基金成立于2004年6月,到今天已经七年了。七年来在上一届董事会的领导下,经过管理层及全体员工的努力,东方基金取得了一定成绩,为公司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历七年时间的发展,东方基金完成了公司基本业务制度的建立、初步搭建了基金业务线,建立了业务团队,建立了完善的组织管理架构,截至2010年末,共管理6只基金,资产管理规模近百亿元。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同基金行业的发展以及业内一些公司相比,我们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主要体现在把握机遇的能力不强,战略目标确定、管理思路、基金规模、营销能力等一些方面还有待提高。

      《基金周刊》:您就东方基金下一步发展有什么思路和想法?

      杨树财:下一步东方基金将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结合公司的具体情况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的权责分工,进一步完善决策程序,加强沟通和协调,形成高效、制衡的制度体系,为公司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其次,加强管理,全面提高公司管理水平。在全公司范围内统一认识,明确目标,努力形成有效率,科学合理的内控体系,为公司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再次,加强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力度。加强投研团队建设,建立一支专业化的投研团队,尽快形成东方基金的投资品牌。加强市场营销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以代销为主、直销为辅的营销体系。同时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最终形成差异化比较优势和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最后,遵循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优先的基本原则,强化合法、合规经营,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切实维护广大基金份额持有人的长远利益。

      应该说,第三届董事会面临的压力还是很大的,但我有信心,在股东的支持下,在董事会、经营层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把东方基金的工作做好。公司将秉承“诚信是基,回报为金”的宗旨,在董事会、经营层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竭力打造一个值得投资者信赖的“新东方”。

      

      行业调整:“找到自己的位置”

      《基金周刊》:您从事证券公司的管理工作多年,作为基金公司的董事长,您是如何看待基金行业发展的?

      杨树财:中国的基金行业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能够得到健康、快速的发展并取得今天的成就是非常了不起的。公募基金已逐渐成为证券市场中最有代表性的机构投资者,成为中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中坚力量,投资基金也成为广大投资者投资的重要渠道。基金行业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功不可没。

      我认为,能取得这样的成就,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基金行业的发展体现出非常明显的制度先发优势。基金行业的产生和发展都基于一套比较完整的制度安排,这也保证基金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并没有出现大的系统性风险。作为一名长期从事证券公司管理工作的业内人士,我对此有较深刻的体会。

      《基金周刊》:现在行业内有一种看法,认为近两年基金行业的发展陷于停滞,正处于一个瓶颈期,您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杨树财:我想这种认识可能主要基于基金行业在近两年整体规模有所下降的现状。2007年基金行业的整体规模最高峰时3万多亿,2009年规模为2万6千多亿,2010年,虽然发行新基金数量创了新高,但整体规模仍有所下降。基金资产不但和庞大的银行资产无法相提并论,其发展速度也落后于保险、信托等行业。如果从这些方面来看,说瓶颈期是有一些道理的。

      但是,我个人认为如果用调整期来形容目前的基金行业可能更恰当一些。发生以上情况一个主要原因是在2007年,基金行业取得了超常规的发展,这种超常规的发展必然在很多方面给基金行业带来更高的要求,因此,进行一下调整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

      同时,这两年,在监管部门坚持市场化导向理念的指引下,基金行业在管理能力、产品创新、客户拓展等很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规模当然非常重要,但仅以规模来衡量发展是不太全面的。

      《基金周刊》:对于目前基金行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如何看待?

      杨树财:目前基金行业确实面临一些非常大的挑战。首先,先发制度优势已经不是很明显了。银行、信托的理财产品以及私募和券商的集合理财产品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基金的制度经验,而在管理成本以及产品的针对性和投资的灵活性等方面都优于公募基金,这些产品必然对公募基金形成强有力的竞争。

      其次,渠道问题是制约基金公司发展的瓶颈。这个问题的核心是基金公司自身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客户群体。和证券公司不同,基金公司的绝大多数客户都受制于渠道,基金公司在付出越来越高成本的同时却无法去培养、积累属于自身有效的客户群体。

      再者,公募基金产品的持有人绝大多数是散户投资者,以养老基金、社保基金、企业年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还没有成为公募基金的核心资金来源,这必然造成投资群体投资目标的短期化,难以形成以追求长期回报为目标的理财理念。

      《基金周刊》:基于对行业历史和现状的认识,您对于基金行业的未来发展如何预期?

      杨树财:说到行业的未来发展,虽然基金行业面对很多的挑战和困难,我对基金行业的发展还是充满信心的。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广大投资者投资理念的成熟,理财市场的广阔发展前景必然给基金行业的发展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

      基金行业经过发展,已经具备了非常好的基础。当然,行业的发展也需要有很重要的前提。我想说的就是要形成新的制度安排,核心是明确公募基金在理财市场的定位问题。要明确公募基金要以获得长期稳定投资回报的投资理念为出发点,要成为资本市场的中流砥柱,在此基础上,基金行业如果做好各方面的调整准备,努力去满足以机构投资者为核心的广大投资者的需求,就必然会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周期,并最终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