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两会特别报道
  • 3:两会特别报道
  • 4:两会特别报道
  • 5:两会特别报道
  • 6:两会特别报道
  • 7:两会特别报道
  • 8:观点·专栏
  • 9:市场
  • 10:公司
  • 11:市场趋势
  • 12:开市大吉
  • 13: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4:圆桌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焦点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私募
  • A7:基金·公司巡礼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海外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专版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专访
  • A16:基金·对话
  • 提高消费率引导中国经济二次转型
  • 7%绝非只是
    简单数据变化
  • “内生增长,创新驱动”下的投资演进路径
  • 市场机制理应为人的幸福提供服务
  • 土地财政已到尽头
    城镇化需要新思路
  • 寻觅破解“两难”
    最佳平衡点
  •  
    2011年3月7日   按日期查找
    8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8版:观点·专栏
    提高消费率引导中国经济二次转型
    7%绝非只是
    简单数据变化
    “内生增长,创新驱动”下的投资演进路径
    市场机制理应为人的幸福提供服务
    土地财政已到尽头
    城镇化需要新思路
    寻觅破解“两难”
    最佳平衡点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寻觅破解“两难”
    最佳平衡点
    2011-03-07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蔡恩泽

      蔡恩泽

      在今年两会上,经济发展的一些“两难”问题又成为代表和委员们讨论的热点,比如,如何在保持GDP高速增长的同时,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如何在城镇化不断推进的同时,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如何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如何在提高劳动者收入的同时,不过多地增加企业成本?等等。

      这一系列的“两难”,都如黑格尔所说,是“两种合理性”的冲撞,考验着政府统筹兼顾谋发展的智慧。

      要破解“两难”,首先要科学认识“两难”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两难”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二选一,而是通过努力,可以消除对立因素,增加统一因素,最后促成和谐融合。比如既要保持GDP高速增长,又要使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表面上看,是个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棘手问题,但通过发展方式的转变,比如以技术创新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就可以在不增加原材料消耗的基础上提高生产力,对一个地区而言,就是没有多消耗资源也能提高GDP,做到一举两得。

      要破解“两难”,寻觅“两难”的平衡点是个关键。“两难”好比是搁在天平两端的载体,相互适当调整,就能达到平衡,“两难”就成了“两全”。比如既要提高劳动者的收入,又不过多增加企业成本,这看似无法“两全”,但只要找到平衡点,“两难”也能“两全”。劳动者收入的提高,要看劳动者创造的社会财富(在企业表现为利润)有多大,其中有一部分要留着扩大再生产,不是分光吃光,在这个前提下考虑增加劳动者的收入,提高的幅度要与社会财富的增长同比例。而劳动力工资的增加意味着企业的生产成本也在增加,但如果企业在产业升级方面下工夫,淘汰落后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或者内部挖潜,减少非生产性支出,就能大幅减少企业成本,从而达到员工和企业“双赢”,皆大欢喜。

      要破解“两难”,把握科学发展的基调不可缺。比如如何在城镇化不断推进的同时,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这个问题要从城镇化科学发展的内涵上寻找解决的渠道。在传统观念中,城镇化就是“跑马圈地”多盖楼房,大量农田变成水泥砖块,这是在吃子孙饭。其实城镇化不一定要以毁坏农田为代价,如果利用一些小集镇进行改造,同样能达到城镇化的效果。苏北某镇利用中小学撤并空下的校舍屋基搞商品房开发,吸引乡下的农民到集镇安家居住,同时千方百计将濒临倒闭的两家大厂盘活,恢复生机,小镇上很快就吸聚了人气,人口由3年前的3000人剧增到8000人,迈出了城镇化一大步,而红线内的耕地一亩也没有占用。

      要破解“两难”,还要克服“两难”背后的政绩躁动。我们要看到,许多所谓“两难”问题是官员浓厚的政绩冲动累积而成的。比如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要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本不是个“两难”问题,而是一些地方官员刻意追求政绩,以粗放型增长提升GDP,从而破坏生态环境。华东地区某县政府官员在招商引资中饥不择食,将华南沿海地区一些淘汰的化工项目大量移植到本地,建成规模宏大的化工园区,工业污水四处橫溢,使该地区的粮食生产基地遭到污染,引起当地农民的强烈不满,最终酿成群体性上访事件。这种人为制造的“两难”只要淡化政绩观念,以科学务实的态度搞好经济发展,走集约化发展的路子,“两难”化为“两全”不是没有可能。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到一条思维主线,经济转型可化“两难”为“两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可使GDP增长与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彼此兼容,可使城镇化与18亿亩耕地红线相得益彰,可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各得其所,可使劳动者收入增加与企业成本不过于增加互惠双赢。

      总而言之,思路决定出路。“十二五”时期,科学发展是主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主线,这是求解“两难”的关键,以转型的改革思路破解经济发展中的“两难”,必能统筹兼顾,两全其美,做到又好又快地发展经济。

      (专栏作家,现为晶苏传媒首席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