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成功应对了金融危机挑战的中国银行业来说,未来发展之路恐怕仍不轻松——利率市场化,对于长期依赖利差生存的中国银行业而言,这无疑又是一次严峻挑战。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明确提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此,有银行颇显从容,也有银行深表“忧虑”。但利率市场化是大势所趋,包括自认为处于相对弱势的中小银行也不得不准备迎战。
⊙记者 周鹏峰 ○编辑 衡道庆
银行面临新挑战
利率市场化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必由之路。尽管如此,仍有很多银行颇显信心不足,因为,利率市场化将直接削减其主要利润来源——利差。
正因如此,银行的管理者们虽然深知利率市场化是大势所趋,但依然态度谨慎。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光大集团董事长唐双宁对此即表示要“走一步看一步”。
他称,中国银行业目前的净息差水平在3%左右,随着商业银行资本约束进一步加大、利率市场化步伐加快到来,这些压力必将导致商业银行的利差进一步缩小,商业银行推进创新业务及收入结构调整的压力也随之增大。
而作为城商行的领跑者,北京银行董事长闫冰竹则积极为处于劣势地位的中小银行呼吁,希望在利率市场化推进的过程中,多给予中小银行政策倾斜,因为在他看来,中小银行由于网点数量少、品牌知名度低、议价能力弱以及人才匮乏等原因,受利率市场化的冲击要远大于大银行。
身处四大行之列的中行则似乎是有备而来。中行行长李礼辉在列席人大会议时说:“实际上,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是从1996年开始的,是‘先外币后本币’逐步放开的一个过程,拿中行来说,我们占外币市场的比重是所有银行里最高的,过去占百分之三十几,现在仍然占百分之二十几,因此,中行应对利率市场化已有比较成熟的经验,也有这方面足够的技术。”
虽然大小金融机构都有了心理准备,但监管层也有自己的担心。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说,存贷利差之所以还没放开,最主要的原因是有关部门担心我国的银行改革还没有经历过经济周期的考验,银行的治理结构还不完善,担心一旦放开了存贷款利差会出现不正当竞争,削弱银行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各方积极应对
业内人士认为,利率市场化是大势所趋,是“十二五”时期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能力的必然要求。且30年来利率市场化的愿景已逐步清晰,各方应对即将到来的利率市场化已做好充分准备。
全国政协委员、民生银行董事长董文标对记者表示,各家商业银行正在通过自身组织制度的转换,通过改革调整,来迎接利率市场化的挑战。他说,利率市场化要求银行必须要进行深度调整,关键在于改变原来的经营模式和商业模式。而民生银行做“民营企业的银行,小微企业的银行和高端客户的银行”的定位即被认为是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前瞻性战略。
闫冰竹说,北京银行近年来的一系列战略创新和发展举措,也都是为迎接利率市场化所做的准备。如近年来,相继实现更名、引资、跨区域、上市等战略突破,在发展中坚持差异化经营,加快转型,形成强化中小企业服务、支持节能减排、服务文化产业等业务亮点。也包括正在加快推进资产结构、负债结构、客户结构、网点结构和收入结构的全方位优化调整。
闫冰竹认为,坚持差异化、特色化、精细化道路,将是中小银行经受市场考验、重塑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实际上,近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在稳步推进,除存款利率上限、贷款利率下限仍有一定管制外,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利率已全部放开。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夏斌日前表示,利率市场化必须在非银行产品的价格完全市场化后才能起步。而目前不计入信贷系统,通过非银行渠道进入实体经济的资金,如信托、理财、证券、基金等价格都已实行市场化。
但推进利率市场化仍有很多工作要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银联董事长苏宁对记者表示,推进过程中还要设立一些配套措施,如存款保险制度建设非常必要,因为利率市场化可能会改变商业银行利差收入,加大商业银行竞争,也可能让经营不太好的商业银行面临破产,如果没有保险制度支撑的话,就可能产生一些风险。
此外,还要加大宏观审慎性监管,如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加强监管措施等。